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15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换取海外奇珍3.人物:明成祖派郑和4.时间:1405—1433(7下“西洋”)5.范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①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一、郑和下西洋明朝造船用淮尺,10丈约等于34.2米宝船:长44.4丈战船:长18丈坐船:长24丈马船:长37丈粮船:长28丈水船郑和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多艘。规模大“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明史·兵志》郑和宝船装备齐,分工细货仓船员仓官员仓工作仓规模大郑和铸造铜钟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道)。——《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航程远又险郑和下西洋时为祈求航海平安而刻立的石碑。郑和远航前,为祈求平安而铸造并布施于寺庙的钟。郑和行香碑规模大携带的物品思考1:哪些物品是“往”的?哪些物品是“来”的?思考2:郑和携带这些物品的用意是什么?厚来薄往互通有无慷慨送礼朝贡贸易瓷器丝绸茶叶香料宝石麒麟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5.范围: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今马六甲一带今印度科泽科德今越南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2.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材料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郑和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节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国家主席习近平1.郑和下西洋传播和平。材料三: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都表示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和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次数为明代最高,达到318次;——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的意义③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④郑和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思考:七下西洋为何戛然而止?材料二:“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殊域周咨录》卷8材料三: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宪宗皇帝派太监到兵部搜索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企图如法炮制。兵部郎中刘大夏抢先将档案藏匿。后,兵部官员甚至焚烧了郑和浩浩荡荡满挂荣耀的船帆、苦心经营多年的造船厂和耗尽心智的造船图纸、航海日志、航海资料等。——《殊域周咨录》卷8不计经济效益,耗费国力下西洋活动遭到保守势力强烈反对,明朝统治者被迫放弃了远洋航海。材料一: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归途中病死,赐葬南京城南牛首山下。航海主持人的去世然而,明政府的海禁能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下令“寸板不得入海”,加强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外国探险者……二、戚继光抗倭官庾(yǔ,谷仓)民舍焚劫,驱掠少壮,发掘墓冢。树婴孩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明史纪事本末》第五十五卷《沿海倭乱》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倭寇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遭到重大破坏。1.倭寇之患明代,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材料三:“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明)赵文华材料二:到嘉靖年间,沿海卫所空虚,战船损坏严重,所剩无几,水陆均缺额在半数以上,所存士卒也多是老弱病残,既不能御倭于海上,又不能堵截于陆上。——《浅析明朝倭寇问题》材料一:日本正处于各国纷争时代,各小国之间战乱不断发生。农民大量破产,人民生活困苦。同时一些封建主却发展迅速。为了弥补战争中财力的不足和自己的贪欲。需要更多的物资和货币,他们要求向外发展海外贸易。——《浅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15
上一篇: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13    下一篇: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1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