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下册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本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能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本课设计成:企盼土地——中国农民的千古梦、沧桑蜕变——走近农民的千古梦、千秋功业——实现农民的千古梦三大版块,将全文有机的串联成一个整体,脉络清晰,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和成功的地方。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上,给学生提供了视频资料、大量图片和文字史料,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并运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材料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及地主与农民生活的对比,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学习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意义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图片、土地改革的视频、文字史料并充分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等。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做到了论从史出。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知识拓展部分,主要从时事热点入手,关注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党和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关注三农问题的力度,从而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习惯。

  本课的不足之处:一是没有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例如土地改革的意义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抓关键词来记忆。二是对于土地改革这段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产生亲近感,甚至难以理解,我只是在最后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调查。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了解他们的亲身感受,力度稍显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所以,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够更加充实地完善知识体系,以便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会更有创造性,会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继续加强师生地位的转变,争取让教师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符合生命化课堂的要求。

上一篇: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下一篇: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二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