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教学设想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所追忆的阿长不是一个文化人,可以说是一个粗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特别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读懂阿长的关键。而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学习这篇文章,应当让学生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爱,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
八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所以,我本着“以学定教,学为主体”的原则,在教法上,通过以情牵文、以读促学、以点带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生通过默读、品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力求将文本读懂读透。品细节时运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学生互相讨论,主动质疑,对文章的感情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
2. 揣摩写作细节,感受作者复杂情感。
3. 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是四十五岁,这是从一个成人的眼光、一位文学家的眼光来重新回顾阿长,前面的铺叙肯定有别于一般的欲扬先抑,那就是在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那种形同母子的深情,是成人之后的作者对阿长以前所作所为的一种重新审视后的理解。“题目中的“与”还显示出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某种共性,那就是在“我”人生路上这两者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这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通过文字表面去理解,对学生来说用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品味细节,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情感。能够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感受生活中质朴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符合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二、整体感知
(一)请你大声朗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勾画生字词。
2. 尝试给文章划分三部分
  • 阅读第一部分,尝试为阿长填一份简单的“个人简历”吧。
三、初步感知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
1. 文章除了写阿长与《山海经》,还写了阿长哪些事呢?
    请你用:“阿长与        ” 的句式分别概括。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阿长?(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角度揣摩)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提高慨括要点的能力。)
四、拓展探究
1.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是始终如一的吗?有何变化?
请你按照作者的叙事顺序,勾画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句。
2.①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产生过空前的敬意……(13段)
    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17段)
②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26段)
这两处所表达的“敬意”一样吗?
引导学生抓住“一时”“空前”“新”这些修饰性词语分析敬意来说。
(设计意图:通过两处敬意的比较,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同时,通过对修饰语的比较品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训练了学生的品析能力。)
总结:阿长给我讲长毛故事后,我因为无知好奇产生的敬意,是一时的,特别的。后来,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我产生新的敬意。
3.作者记叙与阿长有关的几件事中,哪些事是略写的?哪些事是详写的? 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五、总结提升
作者先表现自己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了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情感变化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片段入手,连点成线,同时这一环节学习什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六、写作(二选一)
1.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为阿长写一段人物评述,要求500字左右。
2.写一个生活中你熟悉的人物,选取真实的事件,要详略得当,尽量写得真实、生动、传神,600字左右。
资料补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揣摩写作细节,品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复杂情感。
2. 理解鲁迅叙事独特的视角转换。
教学难点
揣摩写作细节,品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赏细节,悟真情
1.概括: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我渴慕《山海经》,但却得不到。
为什么得不到?
过:阿长是怎么为我买到山海经的?
三个过程:先是问,再是买,再是送。
  1. 小练笔
(此处旨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散思维,锻炼写作能力)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①外貌上对于长妈妈的细节描写,作者写作此篇文章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来,但仍然记得长妈妈为我带来山海经这一天她的穿着,记忆如此深刻,不是阿长穿了新衣,而是阿长买来了《山海经》,使得这个寻常的日子闪闪发光,鲁迅对这一天长妈妈的样子烙印在心底。
②把《山海经》念作“三哼经”,这一细节,当然不是故意的,但就是这样的“误读”,把不识字的长妈妈对“我”真心实意的爱,全写出来了,而且和前面写到的不肯认真回答“我”的“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换视角, 悟真情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总:“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 阅读推荐
《朝花夕拾》、《山海经》
补充资料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上一篇:第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下一篇: 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