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七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古代诗歌四首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3.下列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是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作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C.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4.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二、语言表达5.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山岛竦峙:________②幸甚至哉:________③客路青山外:________④海日生残夜:________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学习的方式也可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三、默写7.补全下列诗句。(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_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3)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将羁旅漂泊的游子的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李商隐《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的相思里;它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________”的牵挂中。四、诗歌鉴赏8.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本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中。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的?(2)诗中哪几句诗是写现实的?哪几句诗是写想象的?(3)诗中哪几句诗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12.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13.阅读诗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七
上一篇:古代诗歌四首阅读练习    下一篇: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九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