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课件ppt35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观沧海曹操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目标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如本课的。而唐朝新出现的、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5言律诗、7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古体诗《观沧海》绝句律诗《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作者简介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沧海碣石竦峙水何澹澹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澹澹:(2)竦峙:(3)星汉:(4)萧瑟:(5)至:(6)何:(7)若:(8)临:(cāng)(jié)(sǒngzhì)(dàn)(xiāosè)水波摇荡。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银河。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极。多么好像登上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诗歌朗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一读诗歌理解诗意往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大海。海水起伏荡漾是多么壮阔,山岛高高耸立。海岛上树木繁茂,各种青草丰美茂盛。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日月运行,好象是出自这浩淼的海洋,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出自这浩淼的海洋里面。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再读诗歌把握诗情1、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3、由作者所看所听所想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呢?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再读诗歌把握诗情观沧海看想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听萧瑟秋风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再读诗歌把握诗情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想象)再读诗歌把握诗情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结合背景,由作者所看所听所想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再读诗歌把握诗情三读诗歌品味赏析诗歌赏析小贴士:1、赏析角度:用词、修辞、表现手法、诗句中流露的情感。2、赏析格式:诗句内容+修辞或表现手法+在诗句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自由朗读,并且选择你喜欢的诗句进行品味赏析。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三读诗歌品味赏析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观沧海课件ppt35
上一篇:观沧海课件22    下一篇: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含音频朗读)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