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教案22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催下……”(音频:陈星《流浪歌》)[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随着凄苦哀伤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1.听完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这首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最容易思念自己的故乡及亲人?2.同学们知道吗?早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72页,自由朗读。[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思乡之情及景色的残破美,从而体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三、背景知识简介1.关于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晖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曲有散曲与句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3.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4.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年轻时也曾热衷功名,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四、课文分析: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作品吧!课中休息,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课前布置学生作画,教师将学生作品扫描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2.挑起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画与课文结合起来分析,感受这首散曲的意境。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五、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首曲,可以以“我仿佛看到了……”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文章中的主人公。(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画)请同学们分小组,先在组内说,然后选出你们认为说得好的同学到台上说。提示:注意情景交融。先小组练说,再指名说,并稍加讲评。六、作业设计:(任选其一)1.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2.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3.联想自己与他人的一段思念家乡的经历,写成文章,或联想出一两句古诗。4.收集思乡的诗句,并与本文比较它们的异同。

 

天净沙 秋思教案22
上一篇: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26    下一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5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