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七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摆出观点,提挚全文。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解释字词天时地利人和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讨论问题[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点字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的内城外城围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小城表转折,但是,却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这表判断(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重要性。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线词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甲衣坚韧锐利放弃离开所守之城这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讨论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因此,限制划定的国防靠震慑施行仁政的君主到极点内外亲戚通“叛”,背叛凭归顺,服从行仁政的君主或者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七
上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9    下一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五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