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丑奴儿》。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的大意,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了解词的大意,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一、挖掘文本作者信息,进行知识广度的延伸,进行导入:按照中国诗词大会竞赛的方式导入,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请大家根据下列信息猜测这是哪一位诗人或词人:他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他的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他------是谁呢?”学生进行抢答,了解了作者生平籍贯、历史背景、创作风格、艺术成就等。这不仅是作者简介,还是学生学习的调节剂,学生学习热情顿时被点燃,充分证实了一句话:“学习不是输灌,而是点燃,······”二、挖掘文本中词牌名和词题目信息,进行教学,面带微笑地问学生“你知道词牌名和词题目吗?请告诉老师!”并随之让学生谈谈对题目之理解。重点介绍“书”这个字,提示学生“书”古今意的区别,词性有别,意义也是不同的。学生试读、纠错、领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题,进一步强化学习古文信心。三、深入学习文本,穿插拓展,追寻辛弃疾:1、自读诗词,指读,纠正,教师范读,学生再读。出示自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恰当停顿,把握节奏,通过师生多种方式的阅读,接近文本,深入文本,领悟文本所带给读者的思想情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借助课文注释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大意,进一步整体感知文本。同时字词学习“赋””道”意思。古今意区别。学生个别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适时点拨,穿插介绍本文写作背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教师感情深沉吟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令学生、评委、教师皆为之动容、动情,连我听了以后也有一种“我要读出来,我要表达我的感情”的读文冲动。是啊,有效的阅读不是被要求读三遍读五遍,阅读应该是一种自发的自主性的阅读,教师的有感情的范读往往起到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作用。我不由的想起,一次,女儿拿着一篇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找我说:“爸爸,这篇课文我读完了,按照老师要求读了三遍,请老爸签字。”我说:“可以啊!不过爸爸没有听到你读,能不能再给我读一遍啊?就读一遍,好吗?”她死活不愿意,我有些急,但马上缓和道:“我读一篇给你听,如何?”她欣然接受,我饱含深情、绘声绘色的读了一遍,我一读完,她便急不可待地说:“我也要读一遍”。你别说,她读的还真是有模有样,个别读的不太好的地方,我再示范,她再读,再模仿,读了一遍后,她还要读给我听,教师的朗读示范真的很重要,你范读,读的精彩,必然启发学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成几何数倍增。教师又变化着曲调,吟诵了一遍,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在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的仰视,更有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崇拜。情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也与文本学习融为一体。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小组互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进行词文赏析。在词文赏析理解文本同时,拓展学生想知道但不知道的知识。1.全文围绕那个字来写的呢?“愁”读上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学生自由交流,(闲愁)拓展1“登楼”《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后人常以登楼暗喻“愁”成了“愁”的代名词。故辛弃疾“爱上层楼”但这种愁是闲愁吗?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参考,(学习态度指导:不唯师、不唯教、不唯书,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上一篇:《行香子·树绕村庄》教案2    下一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无题》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