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共筑生命家园导学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共筑生命家园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明确我国的发展理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3.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习难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过程预习导学(根据预习提纲,在书中标注相关问题及层次并填空)1、为什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人与自然,,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为准则,以、为目标。(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的关系。(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3)走、、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4)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建设、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二、小组长检查预习完成情况(核对答案,评等级,帮扶讲解)三、师生合作探究重点讨论:1、探究活动一教材第81页阅读诗文,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生活图景?。(2)两则诗文中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2、教材第84页(1)余村走过的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2)余村是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课堂小结,学生巩固,检查提问,查缺补漏)五、典型例题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说明()A.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得到根本解决B.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改善和保护环境C.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D.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学习检测】1.“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高、远冷”是以往塞罕坝给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如今,这三个字被置换成了“美、绿、香”。几代塞罕坝人肩扛家国使命,在高寒的沙地上谱写了一曲绿色的欢歌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①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森林资源紧张的状况②表明大自然不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③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④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巢湖开始实施全域十年禁渔,禁渔区为巢湖主体水域、滩涂及各通湖河流水域。禁渔期间“湖中无渔网,岸边无渔船,市场无湖鱼”。同时在巣湖水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禁止一切渔具捕物采集水生动植物生产活动,禁止收购、销毁非法捕捞的渔获物。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可一致②美丽中国,就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③人类应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④人类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否则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0年3月3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这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习近平说,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开发要以生态保护为主。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习总书记的话启示我们()①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准则③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④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4.“新型冠状病毒”、“疯牛病”、“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共筑生命家园导学案
上一篇: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25    下一篇: 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导学案11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