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课件15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忆昔(唐)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无家别(唐)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一、安史之乱“安”:安禄山“史”: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755--763年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为夺取中央政权而发动的叛乱。对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对唐朝来说,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何为“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他们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材料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长恨歌》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材料三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新唐书》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外重内轻,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1.原因:(1)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势力膨胀。2.经过:渤海长安太原魏州汴州睢州洛阳幽州云州九原营州灵武益州北京马嵬驿河黄江长常山井陉关潼关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安禄山兼任的三节度使名称安史叛军进攻路线唐、回纥军反击路线唐玄宗入蜀路线755年-763年(1)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3.影响:材料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方覃(tán)、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材料二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由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3)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3.影响:(2)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1)原因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争频繁;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农民大起义(1)原因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2)概况秦妇吟——韦庄……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3)结果2.唐朝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五代有更替梁、唐、晋、汉、周,前边都有后。十国分南北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天下乱。1.政权更迭2.五代十国的实质(特点)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北方“兵火烧文缺,江云触藓滋。 那堪望黎庶,匝地是疮痍。”——齐己《读岘山碑》“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馀。”——齐己《丙寅岁寄潘归仁》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南方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3.发展趋势课堂总结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朱温夺权由盛转衰致命打击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以史为鉴第一,取得成就时,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第三,坚守自己的信念。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课件15
上一篇: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课件14    下一篇: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课件1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