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26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赵匡胤当时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义社十兄弟”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恭帝被迫禅位1、时间:2、建立者:3、建立方式:4、定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驿兵变东京(开封)一、北宋的建立二、北宋的局部统一统一的方针:结果: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相比于隋唐时期的疆域,北宋的统一有什么不同?宋初统治者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任务了吗?部分统一,而非统一全国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普曰:“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司马光《涑水记闻》(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赵普给宋太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宋太祖的烦忧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统兵权调兵权领军将领兵枢密院军事上:收兵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1.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1.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2.三年一换制度3.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利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宰相(百官之首,权力过大)皇帝(权力分散,受制约)节度使(势力强大,掌管地方)行政上:中央集权在地方目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措施: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实行三年一换制度;②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加强中央集权之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大量的官职设立,官员的不断扩充也使得北宋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阅读史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职权: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作用:监督和制约地方长官(知州)权力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唐:重视武将宋:重文轻武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2.措施: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③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P31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文荣。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措施:①②③重文轻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点科举制改革和发展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稳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重文轻武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26
上一篇: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25    下一篇: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2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