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课件44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听默写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5)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 与元朝的建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一、蒙古的兴起与统一蒙古族过着怎样的生活吗?蒙古帐幕车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游牧生活。蒙古弓箭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各部落为争夺资源纷战不休。①材料描述了蒙古12世纪的一些情况,它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相互混战,动荡不安(记在P50课后1.)②草原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③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和平安定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2.蒙古族的统一与蒙古政权的建立统一首领:尊称:统一时间:铁木真1206年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画像讨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原因是什么?铁木真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铁木真说:“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知识卡片:2.蒙古族的统一与蒙古政权的建立?当时蒙古各部相互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渴望统一、安定。?童年的困苦磨难练就了铁木真个人坚强的意志和机敏的胆识,使他具备了领导能力。?铁木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多年征战,最终完成统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原因: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壮大?俄国军事家柯列金说:“通观世界历史,用很少兵力,在很短时间内,攻略广大土地(欧亚两洲的大部),统治众多人口,除成吉思汗时代的鞑靼人,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蒙古汗国俄罗斯中亚印度河流域对内西夏金无敌的蒙古骑兵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对外三次西征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蒙古四大汗国疆域图铁木真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兵锋最远抵达欧洲多瑙河流域。一个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形成。如何评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功绩: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摆脱金朝奴役,推动了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蒙古灭西夏与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前病危,遗言要借宋境攻击金。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忽必烈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邦”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2.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1274年,忽必烈下令20万元兵自汉江入长江,沿长江东下,一路上南宋将领或者纷纷投降,或者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到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最终,谢太后带领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气数已尽。元大哉乾元—《易经》元朝忽必烈(元世祖)1271年大都看书P49第一段正文,圈出表格中问题的答案。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1279年,统一全国意义:①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天祥、陆秀夫抗元陆秀夫: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名人故事文天祥、陆秀夫抗元陆秀夫: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名人故事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的状元,出任赣州知州。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朝廷委任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到元军大营谈判。他遭到扣留,不受利诱,威武不屈,后来乘机逃出,历经磨难,继续组织南宋余部进行顽强抵抗。名人故事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写下了大义凛然、浩气长存的《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他严词拒绝,从容就义,年仅47岁。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问题思考】诵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其中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句是什么?我们应该学习文天祥的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课件44
上一篇: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课件43    下一篇: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课件45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