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11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在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上,有两位名人:郑和与戚继光。和平交往: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战争冲突:戚继光抗击倭寇,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解除东南沿海倭患。战争与和平(一)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发展海外贸易,换取海外珍宝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一、郑和下西洋材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材料一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史书记载:洪武年末: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米粟自输京师…藏蓄积甚丰(1)明朝国力雄厚。(二)条件(2)造船和航海技术(指南针)先进。材料二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按明代官尺的1尺=31.1米,换算成现代单位,长超过130米,宽度超过50米,排水量将超过万吨。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3)郑和个人的能力和品质。材料三:郑和本姓马,回族,家庭的薰陶,使他从小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材料四: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4)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三)概况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1405----1433年先后7次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每次出海2.7万人左右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概况在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人员多范围广特点从比较结果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刘家港1405-1433七下西洋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用途:慷概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友好关系;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装载物品: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等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航海之比较表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200余艘27800人时间最早次数最多人数最多船数最多船只最大设备最先进范围最大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比较结果从比较结果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四)地位和意义(1)地位:(2)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如何评价郑和?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大,能与比肩者,何其寡也…..而我观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梁启超评价: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伟大的和平使者精神品质: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反映了郑和决心完成远航使命的英雄气概。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结合材料,进行归纳。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材料四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明成祖的大力支持。造船技术的高;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进步。郑和个人的能力和品质。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1.倭寇含义2.倭患形成的原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朝廷腐败,海防松弛3.倭患的危害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破坏二、戚继光抗倭材料一鸳鸯阵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材料三根据材料和教材,小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二、戚继光抗倭台州登州福建广东4.经过:(1)浙江平倭: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11
上一篇: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下一篇: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1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