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11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意义;戚继光抗倭的基本事实;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情感态度价值观: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西洋:/明初,人们把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材料一: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3、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人物扫描:/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1405年明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4、时间:1405—1433年5、过程:规模浩大,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装载物品: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物品用途: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按明代官尺的1尺=31.1米,换算成现代单位,长超过130米,宽度超过50米,排水量将超过万吨。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相关史事: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讯手段。白天升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鼓的方式。整个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泊等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进行。6、路线:/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其中包括今天的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臣随行,如第六次返航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队来到中国。7、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和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二、戚继光抗倭:1、背景:/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2、原因: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患形成原因)。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倭患”是戚继光抗倭的原因。“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明史·日本传》“大肆毁掠,……杀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11
上一篇: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下一篇: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1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