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七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请在下列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第19-28题,每小题1分;29-35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9.下列关于隋统一时间、方向正确的是A.581年,由南到北B.581年由北到南C.589年,由南到北D.589年,由北到南20.右图所示水利工程最主要的意义是A.加强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B.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局面C.促进了沿岸工商业发展D.有利于周边农田灌溉21.“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2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材料中的“人”指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23.右图所示农具应为A.翻车B.曲辕犁C.筒车D.秧马24.“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诗中的“世乱”指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C.后梁建立D.陈桥驿兵变25.“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这反映北宋时期A.百家争鸣B.独尊儒术C.藩镇割据D.重文轻武26.下列能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的是/27.“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一记载反映了A.卫青北击匈奴B.岳飞抗金C.文天祥抗元D.戚继光抗倭28.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澎湖巡检司B.北庭都元帅府C.台湾府D.台湾省29.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A.大一统格局的奠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30.“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於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这一形式的开创者是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1.赵翼曾指出:“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功)臣武将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五代十国时期解决了藩镇割据局面B.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节度使不被重用D.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全部使用武将32.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A.五铢钱B瓦子C.交子D.会子33.在宋代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A.春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34.下列绘画作品反映宋代市民生活的是35.下列政权与其建立者搭配正确的是A.隋朝―杨广B.唐朝―李世民C.北宋―赵匡胤D.元朝―铁木真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三题共36分)。36.(12分)学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研读经典,温故知新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概括材料甲反映的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局面出现的原因。(5分)甲: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摘自杜甫《忆昔》)(2)涵养情怀,知行合一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指出材料乙描述的印刷方式并写出该方式的发明者。据材料乙结合印刷方式发展历程,说明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情怀。(5分)乙: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摘编自沈括《梦溪笔谈》)(3)鉴古创新,与时俱进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首要方式。据材料丙,简述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2分)丙: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友化强国。(摘自中共十九大报告)37.(12分)践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以史为鉴。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恰当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据材料甲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践行这一民族政策的典型习州:并分析该事件的历史作用。(4分)甲:“自古皆贵中华(中原汉族),贱夷狄(泛指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2)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写出促成材料乙中历史现象的盟约。据材料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盟约签订给双方带来的影响。(3分)乙:真宗景德二年,令雄、霸州五榷场(宋辽边界开设贸易场所),以通其贸易。自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互不交侵。辽人多以赢老之羊及皮毛,易宋之绢。彼此利之,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摘编自剪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3)有效的边疆管理能够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归纳材料丙中元朝疆域特点,指出据此特点设定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朝在中央设立直接统辖西藏的机构并说明该机构设置的意义。(5分)丙: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摘编自《元史?地理志》)38.(12分)历史解释在本质上是对过去事物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上一篇: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历史试题20    下一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16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