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登飞来峰》主目录CONTENTS第一节CONTENTS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第二节CONTENTS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寻:长度单位。古时一寻为八尺。塔:铁塔。闻:听,听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畏:害怕。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望眼:远望的眼睛。缘:因为。只缘:只因为。身:自身,自己。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第三节CONTENTS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含义: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含义: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在最高层。观景难免遇到浮云蔽日,施政也有小人当道的忧虑,但是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登高望远,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的启示。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作者点睛之笔,也是千古名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景议论极言其高(夸张)(衬托塔身高耸)登得高望得远(语意双关)实虚果因借景说理这首诗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第四节CONTENTS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同学们下课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22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课件PPT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