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29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五单元·第20课登飞来峰情境导入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飞来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知识链接诗题介绍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发动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知识链接写作背景《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整体感知1.听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观赏《登飞来峰》情境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整体感知2.朗读诗歌,用“/”划出诗句的节奏。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整体感知3.读懂诗意:千寻塔:闻说:自缘: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这里是听到的意思。因为。合作探究1.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另一个侧面衬写古塔耸高,直入云霄。这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合作探究2.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挡住我的眼睛。因为只要登高就能望远,现在我就站在塔的最高层顶。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合作探究3.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在本诗中的寓意为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合作探究4.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合作探究5.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课堂小结小结《登飞来峰》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再见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29
上一篇: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18    下一篇: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31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