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 秦灭六国
1、统一原因
①民心所向、不可逆转;②商鞅变法,实力超群;③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准备充分。
2、统一过程
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拓展疆域——北进南下。
3、秦朝建立
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君主:嬴政。
4、秦朝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
5、统一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皇帝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机构: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三 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2、经济上:统一货币——秦半两,统一度量衡
3、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开凿灵渠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 秦的暴政
表现:①沉重的赋税;②徭役兵役繁重;③刑罚残酷;④焚书坑儒;⑤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 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①直接原因——遇雨误期;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起义概况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建立政权——张楚;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秦朝灭亡
①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②同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朝灭亡。(此时战争性质:农民起义战争)
三 楚汉之争
1、背景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2、概况
目的:争夺帝位;双方:刘邦和项羽;结果:刘邦获胜,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此时战争性质:争夺帝位战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 西汉的建立
1、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建立者——刘邦
2、汉初社会状况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二 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吸取秦亡教训
2、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内容:
①罢兵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释奴为民——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③鼓励耕织——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④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4、结果: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 “文景之治”
1、统治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钱粮充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 “推恩令”的实施(政治上)
1、背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诸侯势力膨胀;
③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藩;
④地方豪强发展壮大,威胁中央。
2、加强中央集权
①实施“推恩令”:人物——汉武帝、主父偃;方法——“推恩”再分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
②建立刺史制度:设置十三州刺史——监察官吏、豪强、子弟
二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文化上)
1、背景
①诸子百家活跃;②诸侯王聚集宾客对中央很不利。
2、人物:汉武帝、董仲舒
3、措施:
(1)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内容:①使忠君守礼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③倡导“三纲五常”(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智信)。
(2)兴办太学、郡国学,以“五经”为教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 盐铁专卖(经济上)
1、背景:豪强、富商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2、措施:
(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4)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四 北击匈奴(军事上)
1、背景:①秦末汉初,冒顿单于统一匈奴,不断南下袭扰;②汉初国力疲弱,实行“和亲”;③文景之治时,汉武帝组建强大军队。
2、概况:
(1)人物:汉武帝、卫青、霍去病;
(2)事件:①汉武帝组建骑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河西走廊;②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道北上→通过漠北战役,沉重打击匈奴→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汉朝又称两汉: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一 光武中兴
1、西汉后期统治: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2、王莽篡汉
①公元9年 建立新朝;②统治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
3、东汉建立:
①时间:公元25年;②都城:洛阳;③建立者:刘秀(汉光武帝)
4、巩固统治措施
①释放奴婢;②减轻赋税刑罚;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④惩处贪污;⑤缓和民族矛盾。
5、光武中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概况:皇帝早逝→幼主即位 ,母后临朝→外戚专权,君权旁落→皇帝长大,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君权→宦官得宠,把持朝政→皇帝早逝
2、影响
①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 黄巾起义
1、原因:①根本原因——朝政腐败,时局动荡;②直接原因——自然灾害频繁。
2、概况:
①时间——184年;②领导人——张角;③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④组织——太平道;⑤结果——最后被镇压,失败了;⑥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通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过程
①战争特点: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残酷!
②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 丝绸之路
1、变法背景
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②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2、商鞅变法概况
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支持者秦孝公,实施者商鞅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 对西域的管理
1、都江堰的修建
时间:公元前256年;人物:李冰
2、组成部分:①渠首;②灌溉网
3、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4、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 造纸术的发明
1、个人简介: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①“道法自然”: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应顺应自然;②朴素辩证思想:事物都有其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3、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二 张仲景和华佗
1、个人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政治思想:①仁:“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②德:“以德治国”。教育思想: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著作: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
三 历史巨著《史记》
1、个人简介: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①“道法自然”: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应顺应自然;②朴素辩证思想:事物都有其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3、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四 道教和佛教
1、个人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政治思想:①仁:“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②德:“以德治国”。教育思想: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著作: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
 
上一篇: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下一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