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唐代社会背景,了解杜甫(“诗史”),理解两首诗歌的深刻内涵。2?.通过自主学习—读诗—评诗—对比—再读诗—课中小讲座四步骤,把握诗人的心路变迁与诗人风格的变化。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与崇高人格。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品读方法。个人设计了自学诗歌的学习框架,由学生为诗歌写,再进行小组合作、朗读探究,在全班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在个性化品读中归纳出两首诗歌的对比点,并迁移和运用于杜甫其他诗歌的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望岳》与《春望》的深刻内涵。2.难点:通过对比阅读体会社会大背景下诗人的心路变迁与诗人风格的变化,进而体会杜甫的伟大情怀与崇高人格,即他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导入1.直接进入课题,提示本堂课学习思路。(板书课题)2.出示杜甫诗友圈图文。(出示演示文稿——即诗歌,标记写作年份)【讲授】初读诗歌1.一读:读准字音再读:《望岳》—读得高昂《春望》—读得低沉2.教师个别字词提示。(黑板板书)《望岳》—夫、阴、阳、曾、会当、凌《春望》—感、时、恨、别、短、浑【活动】评析与吟读诗歌学生活动一结合自学与课下注释,交流并修改对杜甫发布的朋友圈诗歌《望岳》与《春望》的。1.请问是什么意思?2.字词类:我觉得写得好/我喜欢,理由是?3.内容、主题类:我看到了(景或物),我感受到杜甫(心情、状态)。学生分享教师点拨《望岳》“未了”:有绵延之感,如绿色的屏障或厚墙,无比喻却含比喻之意。“割”:拟人化,高大与遮天蔽日,形象而有气势。“荡胸生曾云”: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内心的开阔与舒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是泰山之巅,也是人生路上的高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为诗人所用。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背景链接《望岳》是流传于世的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是诗人二十四五岁在齐、赵一带漫游时的作品。它境界高远,表现了泰山的峻美,洋溢着青年诗人的满腔壮志和不凡才气。吟读《望岳》读出赞叹之情(前三联)读出期盼之情(第四联)《春望》“破”与“在”对比,物是人非的无奈感。“深”:多而杂乱,无人打理,破败荒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已破山河在,长安的春天来了,诗人看到花开,于是哭了;听到鸟叫,有种惊心的感觉。(因感伤叹恨至极,连花鸟都洒泪惊心,“溅”和“惊”有拟人之意)。“白头”:衰老憔悴沧桑之像。背景链接《望岳》之后20年左右爆发了安史之乱。756年6月,叛军攻下唐朝都城。杜甫在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回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吟读《春望》读得深沉读得“悲”活动】诗歌比较学生活动二小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小组代表分享教师点拨1.同有“望“字,所“望之景不同:巍峨秀丽的泰山—破败不堪的山河2.作者相同,所处时代不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背景链接安史之乱是发生在755年到763年唐朝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叛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到衰的转折点。3.抒发情感不同:豪情壮志—悲叹无奈4.作者在诗中的形象不同:意气风发的青年杜甫—白头衰老的中年杜甫5.同有“鸟”的物象,但《望岳》为“归鸟”,《春望》中是“惊鸟”群鸟归巢,写出泰山的幽深,诗人的悠然;而“惊鸟”写出的是山河的破败与诗人的悲叹。以物写情,情景交融。(板书)峻美——破败盛世——乱世豪情——悲情青年——中年【活动】诗歌诵读学生活动三全班齐读师生对读自由展示全班背诵【讲授】课中小讲堂、小结1.课中小讲堂——“诗史”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唐代历史,我们看到的都是帝王的功业,可帝王功业背后却是人仰马翻、妻离子散的悲剧。杜甫用自己的诗歌,站在人民疾苦的角度,记录下了这些悲剧。虽然只用两首诗的比较,是不能说明杜甫诗歌“诗史”的地位。但个人与时代的休戚相关,让文学成为另外一种历史。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人道主义情怀。2.小结《望岳》——盛世之下:人心大,天下小。《春望》——乱世之下:天下大,人渺小。【作业】布置作业默写《望岳》与《春望》,预习《石壕吏》。拓展阅读《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格式式教学设计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