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 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基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怆然涕未了曾决眦鸡豚叩门吟鞭天涯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二、学习《登幽州台歌》(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所作诗歌以38首《感遇》最为杰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二)写作背景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多次向他进言,武攸宜皆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适逢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的故事,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三)整体感知1.作者及背景简介。2.朗读诗歌。3.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4.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5.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6.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明确: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2)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明确:这两句写诗人登台望远,空间辽阔,天地悠悠,人生匆匆,孤单寂寞,怆然涕下。“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怀才不遇的苦闷涌上心头,悲从中来,不可断绝。(3)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联想——天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想象——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如何理解《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明确: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阐述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道理。(四)本文主旨《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做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绪。(五)文本特色意境雄浑,形象鲜明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展现了一幅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幽州台上,临风远眺,面对悠悠天地,思绪万千。前三句粗笔勾勒,描绘出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第四句饱含感情,凌空一笔,一个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深感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立于画面之上,十分鲜明。三、学习《望岳》(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其诗沉郁顿挫,格律严谨,感情真挚,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极为深远。代表作品有《春望》《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二)写作背景《望岳》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诗人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三)整体感知1.作者及背景简介。2.朗读诗歌。3.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4.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5.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6.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明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总括泰山全貌,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青未了”写出青翠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第二句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明确:“钟”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的感情,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颔联写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3)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明确:呈现画面: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颈联写凝望所见,写的是实景。诗人抓住“曾云”“归鸟”两个景物,表现了心胸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其中蕴含着诗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 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案18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