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准确朗读并默写。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3.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4.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难点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准备PPT课文朗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导入作者简介背景赏析小结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3.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导入民间工艺品——糖画糖画引出创始人陈子昂二、作者简介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三、作品背景介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四、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五、赏析(一)疏通文章(二)品文章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3.“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三)读诗中作者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四)讲故事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故事(五)主题探讨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六、课堂练习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人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无边无际,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下。2.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3、默写七、听、学歌曲《登幽州台歌》八、小结:这首诗表现的内容比较消极,但作者并不消极。诗中流露出的是作者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九、作业预习《望岳》十、板书设计所见:时空的无限;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愁苦的情怀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教学反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有“我要学”的觉悟;学生积极投入,敢说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注意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由于我设置的内容太多,课堂时间有限,导致有些内容只能匆匆走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意内容与时间的把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教案12    下一篇: 《伟大的悲剧》导学单及练习(无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