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3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道老子和孔子。2.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教学难点】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一次,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学生子路去询问,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备受尊崇,但在近代和现代,他却成为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孔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老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其主张有哪些?2.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和教育成就有哪些?3.“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学派有哪些?其主要代表人物各是谁?他们有哪些著名的主张?4.“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各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老子1.学生阅读课本第一、二段,自主归纳相关知识。2.学生展示归纳成果后教师总结。课件展示(1)时代及籍贯:春秋时期楚国人。(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3)主要观点: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4)他的学说被后人整理成《道德经》一书,成为道家的经典。3.阅读下列材料: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有用的。它使人们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课本内容,复述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学生回答要点: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以礼治国。他提出“仁”的学说。他反对苛政。2.课件展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是对现实政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而设计出来的一项治国方案。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因而受到历代政治思想家的高度重视,对稳定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任具有显著的价值,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如今我们既讲以德治国,也讲依法治国,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最后一段,复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4.课件展示:请说出下列孔子语录的含义,并谈谈对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发言,只要有理,教师就给予肯定。5.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段,回答: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孔子的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三、百家争鸣1.出示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道家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兵家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2.课件展示:请将下列各家的言论与其代表人物用直线连起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庄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墨子“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韩非“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孟子3.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4.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5.学生阅读课本第39页内容,归纳“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和影响。思维延伸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巩固练习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3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下一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无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