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有答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D.西晋2、电影《赤壁》为观众展开恢弘历史长卷,细腻再现历史恢弘场面,刷新了华语电影的票房新纪录。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3、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出自下列哪次战役()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5、东汉末年的各路军阀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的是()A.刘备 B.袁绍 C.曹操 D.孙权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7、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8、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9、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军中疾病流行,战斗力减弱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粮囤D.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10、东汉末年,曹操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当时的“天子”是()A.汉献帝B.汉明帝C.汉武帝D.汉高祖11、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是在()A.官渡之战后B.刘备称帝时C.曹丕称帝时D.孙权称帝时12、课堂上,同学们做了有关“三国故事”选项的游戏,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C.曹操建立魏国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13、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D.海南14、能够反映诸葛亮“能攻心则反侧自消”的事件是()A.赤壁之战B.北伐曹魏C.七擒孟获D/.官渡之战1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势力不断增强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二、填空题:16、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材料三/材料三中小明和小兰为如何评价曹操争论不休,你认为鲁迅的话有道理吗?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17、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帅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2)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如何?(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B3、D4、B5、C6、C7、A8、B9、C10、A11、D12、B13、C14、C15、A二、填空题:16、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虽然其性情有残酷、狡诈的一面,但更应该看到的是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17、(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东汉末年军阀混战。(2)统一中国;没有。(3)官渡之战,胜利;赤壁之战,失败。(4)三国鼎立形成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有答案)
上一篇:三国鼎立作业练习    下一篇: 三国鼎立训练题(含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