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三国鼎立练习有答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个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A.把汉献帝接到许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D.实行屯田2.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史书上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个奸雄,有人则说他是个英雄。下列各项表述与曹操无关的是()A.控制汉献帝B.在官渡大败袁绍C.在赤壁被打败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4.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A.208年,赤壁之战B.220年,曹丕称帝C.221年,刘备称帝D.229年,孙权称帝5.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6.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精兵十万”,曹操集结到的兵力不过三四万人,但曹操却能够大获全胜,你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主要是()A.采取了正确的计谋B.军事力量强大C.得到人民的支持D.袁绍刚愎自用7.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B.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D.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争不断,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BCD9.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各个政权发展内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曹魏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B.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C.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D.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10.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二非选择题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公元200年,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出奇制胜,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此役中被曹操打败的军阀是孙权。【】(2)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赤壁之战的失败使他一统天下的“志”破灭。【】(3)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的关中大部分地区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2.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战乱频繁的时代。请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三国主要历史人物。材料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材料二:毛玠对曹操说:“……现在应当尊奉天子,并打着天子的旗号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同时要注意发展生产,积蓄军事力量,这样就可以称霸天下的大业。”曹操诚恳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材料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207年(1)材料一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词中的“周郎”是指哪一历史人物?这场战役中有许多历史典故被后人津津乐道,请举出一例。(2)材料二中毛玠对曹操提出的最主要建议是什么?(3)材料三中曹操写这首诗时,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什么?此时曹操的“壮心”指什么?(4)该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DDDCABDAC二非选择题1.1)×改正:“孙权”改为“袁绍”。2)√3)×改正:“关中”改为“湖北、湖南”。2.1)赤壁之战。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等。2)“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3)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打败袁绍,统一北方。挥师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三国鼎立练习有答案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同步练习有答案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检测题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