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练习题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三国鼎立一、单选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胜袁绍的原因不包括()。A.使用了正确的计谋 B.曹操三顾茅庐C.“挟天子以令诸侯”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结果的最直接因素是()。A.政治措施 B.经济后盾 C.人民支持 D.军事战术魏国的建立者是()。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中,符合公元229年中国的政权局面的是()。A. B.C. D.“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的这首《蒿里行》描绘的是什么时期的场景?()。A.春秋战国 B.秦朝末年 C.西汉末年 D.东汉末年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 B.钓鱼岛 C.台湾 D.海南三国建立的先后顺序是()。A.吴—蜀—魏 B.蜀—魏—吴 C.蜀—吴—魏 D.魏—蜀—吴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项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马陵之战 D.官渡之战“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杜甫的诗句。诗句中的“老臣”与下图有关,他是()。A.刘备 B.诸葛亮 C.周瑜 D.曹操东汉末年,曹操在北方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的措施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二、材料解析题完成下面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在图中方框内填写三国的国名和都城。(2)填写图中圈码所处位置的政权的建国时间和建国君主。年年年(3)写出与曹操有关的两次战役。(4)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于年。(5)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为,国船队曾到过该地。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1)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2)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3)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材料二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陈寿《隆中对》(1)材料一所赞颂的人是谁?“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2)材料二是给谁提的什么建议?该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曹操写这首诗时已经52岁了,诗中仍抒发了他远大的抱负和雄心壮志。你认为诗中的“壮心”指什么?(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少,请分别说出导致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各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解答】B.依据所学可知,刘备三顾茅庐,故B不包括。ACD.三项所述均包括。???????故选B。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官渡之战中曹操火烧袁绍的全部军粮,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胜利的最直接因素;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用火攻,烧毁曹军船舰,是孙刘联军取胜的最直接因素,也就是说决定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结果的最直接因素是军事战术,故D正确。A.政治措施不是最直接因素,故A错误。B.经济后盾不突出,故B错误。C.人民支持不涉及,故C错误。故选D。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魏国的建立,要求识记基础史实。【解答】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病死,没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练习题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检测题    下一篇: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复习卷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