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课件13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周朝西周东周(前1046年——前771年)(公元前770~前476年)(公元前475~前221年)(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汉朝(前202年——9年)西汉东汉(25年——220年)温故知新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特点:首次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时代特征: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温故知新第16课三国鼎立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材料二:铠甲生虮(ji)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1、两则材料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东汉末年州牧(军阀)割据、战乱不断。讲授新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匈奴刘璋刘表袁术张鲁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胜利原因:①曹操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②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③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④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⑤北方统一是人心所向。曹操刘备孙权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官渡之战后形势图龟虽寿(节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有什么样的抱负?虽然年时已高,但壮志不减当年,想要实现统一的理想。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公元208年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是什么?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团结抗敌,战略得当。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4.缺乏统一全国的实力(根本原因)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以史为鉴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如何评价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割据战乱的局面,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文学作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有艺术虚构的成分;历史事实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是事实的历史。曹操孙权刘备赤壁之战后的形势三大政权的建立220年229年曹丕孙权洛阳建业221年刘备成都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国: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吴国船只吴国:(1)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吴国造船业发达(2)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锦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影响):①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②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结合《曹操·蒿里行》从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对比,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进步还是倒退?政治:东汉三国鼎立中央政权衰败,州牧拥兵割据,战乱不断。三国鼎立,结束割据混乱,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曹魏重视农业,孙吴开发江东,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开发西南。进步小结:200年曹操和袁绍以少胜多曹操战胜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孙刘战胜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抄在课本P79页如何评价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割据战乱的局面,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抄在课本P81页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文学作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有艺术虚构的成分;历史事实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是事实的历史。抄在课本P82页三大政权的建立220年229年曹丕孙权洛阳建业221年刘备成都抄在课本P82页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影响):①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②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抄在课本P8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课件13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24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1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