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单元综合检测卷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2.《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3.禹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画”②禹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③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之乱④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4.“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5.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材料中“秦国新法”反映的是()A.分封制B.商鞅变法C.管仲改革D.中央集权制6.“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右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7.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最重的青铜器④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A.①②B.②③с.③④D.①④8.《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奴隶制D.分封制9.昔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A.社会治安混乱B.国民素质不高C.人民法制观念淡薄D.刑法严酷10.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1播出后,社会反响非常好。它使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下列有关中国文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黄帝发明的文字使用至今B.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C.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D.秦朝的“书同文”对文字的规范化使用有重要意义11.“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发生急剧变化B.孔子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C.分封制的实行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12.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B.出现一些水利工程C.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D.出现质货币13.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厉行节俭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14.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A.西汉王朝四分五裂B.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王国数量大大增加D.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15.“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中所描述的史实是()A.蔡伦是造纸术的最早发明者B.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唯一依据C.社会生活的需要往往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二、读图说史(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6.下图为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观看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图-出土河北易县燕下都。镰是古代一种长条形弧刃的收割农具。新石器时代的石镰和蚌镰捆绑在木柄上使用。商周时期已出现青铜镰刀。大约从战国开始,铁镰逐渐取代铜镰。西汉以后,铜镰已基本消失。作为收割禾秸的铁镰,自汉代以后基本定型,延用至今变化不大。图二、图三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1)图一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1分)A.文献资料B.实物资料(2)从图片及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3分)信息点一:信息点二:信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单元综合检测卷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第三单元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10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