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地理课堂中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初探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4-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对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认识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学习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也大力倡导在学科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习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探究学习模式的基本特点是:①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②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活动;③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④关注知识的建构和运用。

  探究学习实际上是“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探究学习必须有明确的任务交待,探究什么、探究目标、怎么探究等等,教师事先要有计划。新教材中,设计了一定数量的学生探究活动,有些需要课内外结合来完成,有些可以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有些需要几个人的合作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根据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我着重在“探究什么”、“怎么探究”上面下功夫,通过如下几方面的教学,让学生自然地应用到探究性学习方式。

  1、探究身边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经验与生活环境,更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地理课程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例如,去年冬至日那一天,天色暗得较早,才五点多就已经是黑沉沉的了,我问同学这是为什么?既可使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又由此巩固了所学知识。“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赛,为什么?”由此引发了时区及雅典气候的学习。“我国的长跑运动员常拉到高原集训,为什么?”“星期一上午升旗时,太阳在哪一边?由此可判断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位各在哪里?” “为什么我国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我国川、湘、黔等地方为什么喜欢辣椒?”等等。对于这样的教材资源,学生感到既亲切又熟悉,从而乐于接纳,容易响应,可以真正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容易在感知和亲身体验中学习,形成学校、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的开放型学习方式,既拓宽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空间,又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探究时事热点,引进必要的地理素材。除了注重身边的地理知识外,还指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时事热点,让学生有个更宽广的胸怀和更活跃的思维方式。比如中东始终是一个不稳定地区,海湾战争与石油危机,朝核和伊核问题,世界能源危机,中国与多国联合开发热核能技术,我国南海勘探首次发现地球新能源——可燃冰,“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西气东输”已运达上海等地,“西电东送”的运营,举世瞩目的三峡水电站已发电,松花江水污染,金沙江流域植被遭破坏,挑战南极最高点,在挪威建立北极考察站,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俄罗斯石油外运线路的确定,美国转嫁污染等。这些有针对性、更有新意、更有实效的实例,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关心时事热点的习惯,使地理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我国和世界科技成就的新动向。

  3、探究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提高学生的抗灾能力。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的探究,可以从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对人类的影响等多方面去探究。这里包括对传统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水等的探究,同时,更注重对新生自然灾害的探究,比如对海啸、沙尘暴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变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汶川“5.12”特大地震的发生,在为遇难同胞感到痛惜的同时,我及时组织学生对地震方面地理知识的探究,让同学们更深切地领会了地球板块学。同学们通过探究,自然将问题引申到04年底的印度洋大海啸,认识到了海啸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同时通过探究,也认识到了我们居住的怀化是非震区,消除了学生对地震的恐惧。

  三、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体会

  1、通过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的应用,我感受到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独特魅力:在同样的时间和相同的学习资源的条件下,学生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别,但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讨与争论”,从中理解地理知识并能够获得重要的规律性结论,而通过这种探究式所获取的知识,并不是教材中所编定的固有结论,也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因而较容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因而其探究就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很大的作用。

  2、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最好选择一些实践操作性强,资料来源丰富,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地理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如在讲授《四大区域》时,我有意将教材的编排做些改动,将全国分为两大部分:东部和西部。结合西部大开发,要求学生6至8人为一组,以“走进西部”为课题,对西部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他们查阅各种资料,并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分别从自然、经济、人口、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阐述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并就“怎样对西部进行开发”、“开发西部应着重注意的问题”、“西部开发利与弊”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初中地理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独步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进行充分的自主质疑和探究,针对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反复地推理和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些过程需要时空作保证,只有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空,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如果对问题的思考只是蜻蜓点水,对问题的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我经常建议同学们应用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并尽可能地走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领悟。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下一篇:如何上好地理常态课 实施有效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