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科学课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7-04-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为什么有白天黑夜交替出现?为什么会有刮风下雨?小学生不知道的奥秘有千千万万。科学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认识对象。它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等诸多科学知识领域。我们要充分发掘教材,通过常识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如中高年级教材中既有探索自然界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内容:绿叶制造养料与水分、阳光的联系,种子的萌发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等,也有探索自然界物体运动变化规律的内容:热的传导、月球的变化、生物的进化等等。我们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掌握了这些科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小学生易兴奋,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怎样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这边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智力小实验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他们创设乐学的情境。如《光和影子》这节活动课,一上课就出了一个谜语:“有个朋友伴你走,或前或后或左右,见光他就自动来,黑暗降临便分手。”让小朋友们去猜,接着演示一个影子游戏,用白布遮住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放出形象的动物叫声,让他们去猜出现了什么动物,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同学们思考,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又如:学习马铃薯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时,运用身边易找的材料——清水、盐水来探究马铃薯在其中的沉浮状况。出示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和分别盛有盐水、清水的玻璃水槽,提问:你们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学生会充满热情的讨论,学习的气氛也就弄起来了。在教学《压缩空气》后,学生知道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课后,我故意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乒乓球有弹性,它里面有压缩空气吗?如何证明?有好多同学想到拿乒乓球在水里用针尖刺个小洞来观察水面的变化,再拿这个有洞的球在地上拍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乒乓球里底有无压缩空气。另外,户外的活动课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通过实践 掌握方法     科学课有大量的观察实验,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不仅从中学习科学知识,获取探索乐趣,还培养了科学的行为方式。在实验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在观察方面,要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标,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我们还要教给学生记录与整理、思维和逻辑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养成他们全面而不片面、联系而不孤立、发展而不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学会良好的科学方法。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利用从课堂上和其它渠道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去实践,获得创造知识,在活动课中,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提出问题,订计划、找资料、做实验,直至撰写科技论文和创造出有形的科技作品。每完成一个选题,便经受了一个完整的科学过程的训练,这些都要经过学生自己的系列实践从而使他们学会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便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发展。     三、运用现代技术来辅助教学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多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实验教学是一个最主要的形式,而一些较为难见的自然现象、抽象的图示分析等更需要直观形象的声音、图像、主体动画等来表现,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采用较适合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花卉的生长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录像资料快放,让学生掌握其变化规律;在学习九大行星的时候,学生会觉得很难明白,通过多媒体的电脑演示他们就会一清二楚。课件可以清晰的为学生介绍行星分类,形象的演示各个行星的样子,还有行星的差异,有关行星的相关资料,网上的相关连接,让学生真实获得关于行星的感性知识,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学生无从想象,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力量。     四、鼓励想像 引导创新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以“想像”引导学生,然后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想像”彼岸的桥梁。对事物的实验结果大胆地想像是创新的起点。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实验结果进行想像,并以此目标为导向,激励引导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想像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培养创新能。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在“想办法使漏斗里的水充入瓶中”的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一个塑料瓶、一个细颈漏斗、橡皮泥、细塑料管、红水,让学生想各种办法让水流入瓶中,如可以挤塑料瓶,可以把细塑料管插入漏斗中等。这个设计先让学生能够充分讨论、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再主动探索,从而发展创新能力。在《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让学生把植物的茎横切后,观察截面上有什么,由此猜想一下,茎里面可能也有管子。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实验来证实猜想。这一思维“想像”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老师提出:滚着的篮球为什么会慢慢停下来?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鞋子底部的表面为什么要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学生对这些现象已司空见惯,然而,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却并非易事。因此,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机器迅速被开启,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本课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说理,告知答案,就可能失去一次次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同样,在学习《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时,教师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的问题时,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你言我语,大胆地提出假设,不断地寻找答案,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有的同学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天上的雨下完了,那地上的动植物就不会生存、繁殖了。”有的同学却追起根问起底来:“天上的雨到底是从哪里来了?”学生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展开了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学习,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总之,科学是一门涉入各个方面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往往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多动脑筋多创新法,利用现代的科学教法,就一定上好科学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下一篇:小学科学课情境创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