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我的教学追求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8-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基于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这是我从事科学学科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是:以教为中心的满堂灌,重传授,机械式地训练,科学教育形态是一种知识再现,生硬地模仿。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是教材、教参的“忠实执行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接受器”,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逃避困难。学生始终觉得科学是一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无法用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学习十分神秘、高深,无法与之亲密接触。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教师应当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与科学教育真实地接触,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更好地建构科学知识并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科学素养,让学生“做中学”。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

  科学本质就是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教科学课时老师必须根据课本内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会哪些知识,而设计出相关的所提问题。如教五年级科学上册《简单电路》一课,我先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我们街里店家门口的霓虹灯是怎样亮起来的?”“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也许会知道这与电有关。但为什么会亮起来?如何才能亮起来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能灌输的,只能培养能力。一定的能力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的锻炼才能得到发展。从问题入手,正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又动脑,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能力,这样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欲望,爱科学,用科学。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探究活动者。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当教师再现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或提出一个问题以引入课题时,学生常常表现出强烈学习的愿望,学生略经思考首先用语言或行动发表看法,即聚焦于这些课题中所包含的令其感兴趣的方面,逐步明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要研究的目标。如:教学“蜗牛”这一课例时,当教师将蜗牛展示在学生桌上问:“你们看看面前的蜗牛,可以发现什么?”学生马上就观察起蜗牛来。他们有的用小手去拨弄,有的小声议论。教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倾听他们的议论:“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平时都喜欢吃什么食物?”“蜗牛怎么呼吸?”“蜗牛的壳会脱落吗?”……当老师将孩子们的问题汇总后,每个孩子很快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寻求志趣相同的同伴一起合作研究。

  三、让学生在“做中学”

  “做”与“玩”是科学课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按照课程内容设计学生实验方案,准备好学生实践操作的材料,实验用具、实验器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去探究。学生做,教师看,老师指导,学生归纳。营造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课堂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简单电路》一课中,问题提出来后,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做,我出示电池和电线、灯泡,每组一套材料,让学生如何将电池的电传送到灯泡,并且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学生亲手操作,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亮起来。学生通过在“做中学”,认识了电路的作用,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知道电池有正负极,要使灯泡亮必须有正电和负电。在实验操作中,我又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在简单的电路上,接上其他小电动器,从而让学生知道电的功能,不仅是让灯泡发亮,电还做很多事情。再如,我在《光的传播》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探究光是怎样进行传播的,我先用幻灯、影像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图片,让学生观察,阳光透过树林直射地上,理解这种现象。大家感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证实这个自然现象,我用电简和三张小孔板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来验证这个原理。通验证,同学们发现手电简发出的光沿着小板孔成一线方向而形成一条光带。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过程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不通过实验,不让学生动手动脑,不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不到发展。

  四、合作交流,探究问题。

  科学课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科学课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合作交流。如教五年级科学课上册《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我按课程内容,每组学生准备简单电路装置板,电池、电笔,插座、水、盐水、碱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带着“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的问题去分组实验操作。在“做中学”,在操作中去体验导线断了,用其他物品来连接电流还能通吗?学生动手测验,合作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填在报告单上,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各组会报写出结果。合作交流,使学生撑握到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塑料、玻璃,陶瓷,干木材等。老师因势利导,特别指出人体也能导电要求学生不能用手直模电源,在家里不能独自使用家电器,以防发生意外,火灾等,要求注意安全。科学课,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也受到一次深刻的安全意识教育。

  五、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自主探究的激励者

  “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要面向每一位孩子。这就要让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激励,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使每一位孩子在他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意志情感比较脆弱,他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如果不及时疏导,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丧失自主求知、不断进取的信心。

  1.激励尊重事实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当个别孩子实验的结果与大多数孩子不同时,他很容易因从众心理而改变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时教师要鼓励孩子尊重事实。如在教学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测气温”时,由于学生在教室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的学生靠窗,有的学生靠电扇较近,有的学生在教室边测……,因此学生实测教室内的温度时,出现了多种数值。这时,有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测量而打算采用多数孩子测量的数据,教师注意到此情后,鼓励该生要相信自己的测量,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实测的温度。

  2.激励倾听与交流“做中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倾听与交流,它是学习者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为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倾听他人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的机会。这种交流不仅是语意层面的交流,更是双方自我意义的重构。这种重构体现了对话双方的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表现个人的自信,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发现别人的长处。如在“养蚕”活动中,学生通过亲历养蚕的过程,各人研究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之后再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的相互质疑、争论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科学真理的科学态度。

  上好科学课,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如何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在“做中学”教学模式的科学课堂中,我们要努力尝试,多给孩子门发现问题的机会,并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己找答案;多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让孩子出人意料融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之中,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下一篇:提高科学课有效合作的探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