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从自然科学课浅谈创新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8-03-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尤其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正是这好奇心是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关键,有好奇心就会让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科学创新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创新  人才  教育   好奇   习惯小学自然课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的基础学科,可以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基础。万丈高楼拔地起,基础真的是太重要了。创新离不开科学的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下,在不断探索自然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要多提问,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更可贵。那么,在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会引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老师,教师除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外,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启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老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自然学科产生兴趣味的一个很重环节。

  二、保护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1.保护好奇心,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自然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当学生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时,作为教师,应该多从学生角度思考,多给予鼓励,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指示做实验,把旁边的同学的电池借过来,用铁丝连接2节电池,甚至是3节电池,效果就很突出——手很烫。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不仅不要训斥学生,而且要大力表扬,以此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这样就会鼓励孩子继续努力,思维不受限制的发散,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开始。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意识扼杀在摇篮里。

  2.诱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生是活泼、可爱的,对大自然充满了无数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他们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我每次在上课之前,尽量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以便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如何培养呢?(1)。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3)。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的对事物进行观察,整体感知。

  2、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自然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要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四、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1.放手让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行作出假设,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先提出启发性问题,再从验证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思路大胆实验。

  2.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上《溶解现象》一课,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盐,面粉,粉笔末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象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不断反思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对此,老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收获成功,对学生来说是好事。不仅是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是学生在成败皆受益。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而自然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自然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树立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参考文献:[1]《广州教学研究》2000年第6期[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培养农村孩子探究意识我之见    下一篇:创造性思维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