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美术论文

关于农村中学美术活动课教学的思考

所属栏目: 美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美术教学不仅仅教给学生绘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而且应包含技能、技巧在内的涉及更为广泛的美术文化。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应多角度启发学生领会美术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

  但农村初中往往因为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或美术课不在升学考试之列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然而,不管何种原因,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了些。从电影、电视、网络、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也少了些,每周只有一节的来之不易的美术课时间。在农村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心情我颇有体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现在的初中生年龄偏小,他们的探索、想象、跃跃欲试的欲望非常强烈。每当他们从课文中学到一点新东西,就想以自己的手法表现出来。他们有时用蜡笔涂抹课本里的插图。有时用薄纸印摹捡来的画面纸片。有时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涂抹和影印,便会悄悄的搞起自己的创作。经过一番工夫,他们的丑小鸭出笼了,得到了伙伴们的啧啧称赞。这时,他们又会把自己亲手孵出的丑小鸭羞涩的掬向美术老师,以便得到“权威人士”的评价和认可。因此,学校在开设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例如:开展纸版画、工艺制作、泥塑、陶艺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使一部分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在美术技能和美术的认识能力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点——美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农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在农村初中开展美术活动课的意义

  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差距,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认识差异,假设一个长期在农村长大的学生,尽管其美术能力优于普通学生,但我们勉为其难的让他画一幅与高科技有关的城市景观,结果绝对是不理想的,换一个角度考虑,让一位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绘制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农村风俗画,结果也是如此。因而,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艺术本身的规律,它的来源毕竟是以生活为基础。脱离开这一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必定失去方向,因而在我们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坚持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课,不去片面地追求画面题材内容及形式,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不会受到限制,而且农村中学开展美术活动课也是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扩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帮助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学习形象的思维,和认识形象,指导他们的头脑用多元化的方式思考,通过形式多样地美术活动,使学生借助他们自己的实际活动对视觉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阐述他们自身所能理解的艺术语言以及他们所运用的个人方式,或者是讲个性,近而逐步提高他们对于事物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在这样的一种教育认识的前提下,我们还应当注重乡土化的特点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挖掘学生认识农村日常生活所具备的特点,培养他们对于农村生活的关心和热爱,逐步提高他们个人对于美的修养,尽管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通过美术活动的教育并不能使他们将来成为艺术家、美术家,但由这些美术活动而产生的影响将对他们终身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如何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美术活动课

  (一)、活动内容必须体现美术专业性的教育

  自从美术产生之日起,我们对美术活动的认识存在着这样的看法:美术活动是在生产劳动中眼、脑、手三者的高度统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任何美术活动的进行,都必须以眼为视觉原始图像,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对外来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图像进行过滤,并控制手的技巧来再现或表现个人心理意识的一种活动,因而我们可以以为,美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美术的本体及眼、脑、手三者之间的高度统一,离开了这一本体而生成的图像,并不存在任何价值,美术活动课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可以以一种门类的画种为突破口,对一种门类的美术课题可做一些更深一步的探究,这就使活动在课程的连续性上明显优于一般课堂教学,由于在选择课程内容上相对专业化,因而,教师可将教材循序渐进的推进,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使学生对某一专门美术课题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丰富的材料,制作技巧多种多样

  首先,我们认为任何材料的存在在美学意义上均有价值,无论新与旧,大与小,粗糙与精细等等。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无论何种材质,只要运用得合理得当,对画面来说,它和谐,它就是合理的材料。教师在美术活动课当中,让学生寻找各种不同的材质,讨论各种材质在美术活动中的性质,提高学生对多种材质的认识,这些对材质进行技术上的讨论,对学生美术活动兴趣的培养有相当积极的作用。目前为止,初级中学学生在心理变化和以往也有所不同,他们已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审美观,由于信息采纳范围的扩大,其知识面和逻辑思维也大为提高,在进入初级中学阶段,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已逐渐从小学童话或幻想的思维方式逐步转向科学理性的幻想。通过想象画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初级中学学生的绘画是有丰富的陈述性功能,他们更乐意描述他们所感兴趣的事和物,但由于材料的贫乏和技巧的笨拙,因而会使学生对绘画丧失兴趣。那么,在此时多种材料的出现,对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多种纸张、木材、金属、塑料,甚至生活废弃品(如易拉罐)等杂务,提供学生创作的空间。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这样,刺激了学生的美术活动积极性。使学生在材料和制作的活动中,获得美的经验,并对他认识其它美术作品,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教师在美术活动课中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学生美术活动中扮演着一个援助者的角色,尽管美术教师有职责将美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但这并不是美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对于并不能成为专业美术家的学习者,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更注重美术活动的过程,美术活动的结果并不是美术活动课的目标,在罗思菲德的著作中提到:选择和发展美术技巧的五个原则:

  (1)教师的任务是在适当时候介绍适当的材料。也就是说,儿童在其成才和自由艺术表现的关系上,已经有使用他们的准备了。

  (2)每一种材料和技巧都有他独特的功效,假如一件作品能用不同的技巧很容易的来表达,且产生较佳的效果,那么我们所使用的技巧就不对了。

  (3)教师要了解,儿童必须发展其个别的技巧;老师的“帮忙”,表演给儿童知道的“正确”技巧,只会限制儿童个人的表现方式。

  (4)一种艺术材料和其操作仅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已,技巧不能离开其内涵而独立的予以施教。使用得当的话可以帮助儿童自我体验的欲望,或是表现的冲动。

  (5)在一间教室里同时使用不同的材料,已适合同学们的需要,因为这样可以使同学们面对不同的程序,而使他们认识多种技巧的可能性。

  罗思菲德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在中学美术活动中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的方向。

  四、尽可能形成美术活动课的地域特色

  在谈论这一话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所经历的过程。艺术家们在构思一幅作品时,首先必须决定绘画的意境,形式和风格,在这一前提之下,再对作品更深一步的发掘,进而创造出其独具特色的作品。在此我们应当注意到的一点是:尽管艺术家们通过他们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其本身具备的艺术修养能独立创作其作品,但并非凭空捏造,闭门造车去创作一幅子虚乌有的空洞作品,而是依靠其自身对生活的了解。在这里,我们所指的生活较为广泛,它既包括了艺术家所生活的地理条件,同时也包涵了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及其生活的人文环境等。没有这样的活动,一切创造活动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在初中美术活动课当中,也应注意到这一点,由于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乡镇,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最了解的是农村,农村生活中的任何细节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信手捻来,对于农村的特点了如指掌,这是他们的优势,如何发挥这样的优势。并体现在我们的美术活动课中,这些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此我个人认为,作为农村美术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地理环境下的地方特色。如对鄂西口子镇——板桥而言,其地理位置位于鄂西边陲,群山起伏,大多农田种植蔬菜、板党,大多农村建筑物均能体现土家特色,因而教师在美术活动课中,对于其地理特征的应深入挖掘,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更能在此基础起到的爱家乡这更能在此基础起到的爱家乡这一主题的教育。

  2、发现人文环境下的风土人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农村,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农村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创造着美的活动,这些人文环境的存在,都是我们美术活动课创作的源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对多种材料进行可能性的分析,学生对这样的艺术活动一定感兴趣,并且大部分同学通过活动,对于形体的观察、比例、空间上的理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而且, 在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逐渐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五、重视美术活动课的评价

  美术活动课创造作品,是学生心智成长的结果,其作品本身的价值是相对而言的,在初级中学阶段,尽管学生对陈述有相当的能力,但由于对实物的本身远缺乏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因而,在其美术活动过程中,仅能反映出浅意识的愉悦心情,制作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偶然性,因而,我们更注重学生在美术活动的过程,评价他们作品的好坏,是以学生成长过程当中创作能力、感情、智慧、知觉、美感的逐步提高,为评量他们的主要依据,作为美术技巧,技术上的提高,我们仅仅作为一种客观评判的标准,简单地使用“好”与“不好”,来评价他们的作品,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作品的分等无论是如何加以评定,都会损害学生创作兴趣,因为这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创造过程倒向完成品,不合理的分等成为学生不能表现其自由的最大障碍,但不幸的是,我们很多教师仍然以刻板的分等来代替学生创作认知能力的提高,直管作品的结果,忽视学生创作过程的发挥,忽视学生创作经验,组织能力以及使用媒介的能力,因而,对初级中学学生必须找到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其作品进行展示,这里我们提到的展示,是没有竞争目的的展示,这种展示有两种目的;第一、展示学生的成长过程作品,第二、并在一次性的展览中,不宜摆设过于杂乱的作品,而应组织展览的作品是一系列的活动成果。总之,在作品的评价上,应该对学生的发展、个人的需要和意图加以了解,然后才能得到一个合理正确的评价。唯有仔细掌握这些主观和客观上的评量。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的作品。促进学生美术兴趣活动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个性。

  综上所述,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美术活动课的价值、目标,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我们农村中学要努力开展好美术活动课,对于如何开展农村初级中学美术活动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责任积极地探讨,让农村中学的孩子能通过美术活动课这一形式能更全面,更充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推动新课改,提高美术课堂质量    下一篇: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