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试论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美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地理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图这一节时,我是用谜语导入新课的:“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再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又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向位置的关系,采用动画效果,很自然、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根据这一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罗列地理事物不仅要阐明“有什么”、“是什么”,更应该说明“为什么”和“怎样形成的”。通过层层引申,推理得出结论,掌握地理的原理、规律、成因,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三、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可持续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环境的情感,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地理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对学生进行的国情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之情,形成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例如通过学习水资源,看到我国水资源很丰富,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水资源分布不均。为了对大江大河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近40年来国家投入了700亿对黄河、长江、淮河等大河进行了治理,使黄河40年来未泛滥,尤其是2000年黄河出现了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夏季未断流现象。黄河流域成为“黄淮海平原”粮食基地的组成部分。在讲述我国农业发展条件时,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方面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之后,我以一句“困难与优势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为总结,令人深思。

    例如在讲述“国土开发与整治”内容时,不失时机地讲述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策略,使学生了解到我国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应看到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发展滞后,为了祖国经济的腾飞,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现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西气东输工程,招商引资活动,公里、铁路运输,西部经济洽谈,自然灾害治理等都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这些问题一旦深入到学生心田,就会变成自觉学习的巨大的动力。

    四、以情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如七年级上册地理讲到陆地地形的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

    五、以美育情

    地理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窗口”。如山岳之秀美与挺拔;河流之湍急与奔腾;林木之繁茂与幽静;大海之翻腾与浩瀚;草原之辽阔与碧绿;城镇之繁华与喧闹。无不构成一幅幅美丽多姿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往返。地理课中还有一些象征人文景观的社会美和艺术美。如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秦陵兵马俑,更有现代化的金茂大厦等。而我国古代的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现在的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工程,以及象荷兰的填海造陆,日本的海底隧道,人类改造自然,征服世界的伟大工程,则谱写了一篇篇人类自身战胜自然的雄伟篇章。对家乡的美是最有体会的,最直接的。结合教学与实际,在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时候,把江门地区最新发展概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倍感亲切,倍受鼓舞。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地理课中的例题运用    下一篇:浅谈中学地理地名的教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