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教学环节的整理与修改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高中地理案例

 

教学环节的整理与修改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温岭市大溪中学地理组   君青

一、背景

   在市级公开周中,我开课的题目是高一必修II的《人口合理容量》。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重视对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经过一番准备,我决定先试上,修改后再正式上课。修改前后的教学步骤大体一致,都是在课堂教学前播放大溪风景, 教学时以分析大溪镇的人口变化为主线,不同之处在于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现将两次的教学过程简要表述如下。

二、案例描述

1、修改前的教学过程

(1)导入:用漫画引出世界人口爆炸

(2)让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教师用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总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文字与图片结合,让学生边回忆词边看图,感受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3)开始分析大溪人口,依次给出两个问题:

问题1:绘制大溪人口增长图,并分析变化规律。

       问题2: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10年后,大溪镇会达到多少人口?

(4)提出大溪能养活多少人口?大溪的合理人口容量是多少?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先看书本第13至14页,了解三个概念: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5)活动题:根据大溪的发展历史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大溪的人口容量是多少?大溪的合理人口容量又是多少?并说明理由。

各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板书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科技水平、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

课后评价:第一,上课前用flash做的大溪风光是不错的,给人感觉是在上课时会先讲与大溪相关的内容,结果教师一字不提,立刻用漫画导入讲世界人口爆炸。第二,这张漫画在许多课件中见过,非常普通。第三,用元曲总结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挺有创意的。第四,学生分组讨论时,不知如何从资料中获取答案,教师应作一定的引导。

2、修改后的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介绍大溪

(2)引出主题:那你们知道大溪目前有多少人?

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答案,他们随口说出:100万,10万。在他们急切想知道准确的人口数值时,幻灯片上出现大溪从建国后到现在的人口数。

(3)深入分析大溪人口:

幻灯片:  问题1:绘制大溪人口增长图,并分析人口变化规律。

问题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问题3: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4: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以近几年的人口增长速度计算,20年后,大溪镇会达到多少人口?

(4)提出大溪最多可以养活多少人?大溪的合理人口容量又是多少?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先看书本第13至14页,了解三个概念: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分析三个概念后,提出分组讨论。

(5)活动题:参考书本14页活动题,根据大溪的发展历史资料,小组讨论:大溪的人口容量是多少?大溪的合理人口容量又是多少?并说明理由。前后桌四人把答案写在纸上,7分钟后,随机抽取一人回答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抽取两组回答。一组的答案为:大溪的人口容量是35万,大溪的合理人口容量是25万,理由是2004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31.02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183亿元,经济发展迅速。另一组的答案为:大溪的人口容量是20万,大溪的合理人口容量是10万,理由是大溪镇位于浙江沿海,经常遭受台风袭击,损失严重;大溪的土地资源有限。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用书本中的活动题总结:前者是乐观派,看到有利的一面,后者是悲观派,看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障碍。

三、教学反思

   在这两次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做了一定的修改,得出以下几点想法:

1、抓住教学主题,处理好教材与课外资料的关系

面对课本教材和课外教材,我们该如何取舍。在本节课中,概念原理比较多,我选择用以大溪为背景讲课。

课本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是讲世界人口爆炸,在修改前的教学中我用漫画导入分析世界人口。但是在这个教学中,课前播放的是大溪风景图,上课时立刻讲世界人口,再讲大溪人口,感觉上在绕圈,而且内容上重复,必须重新整理。

本节课的主题是大溪人口,世界人口涉及的知识(人口增长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少的,例子的选取上可以用大溪。于是在修改后的教学中删除世界人口的分析,直接分析大溪人口。这样就达到紧紧围绕主题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2、针对教学目标,把握课外资料的详实程度

课外资料往往长短不一,内容非常宽泛,需要我们精心挑选。在整理大溪人口资料时,找到的大溪人口原始资料是这样的:

1953年6月30日24时,为建国后首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境内总人口14459户,53240人。

1964年6月30日24时,为第二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境内总人口为17421户,68393人。

1982年7月1日零时,为第三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境内总人口为24296户,91861人。

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镇有41289户,125572人。

2006年11月1日,全镇总人口142875人。

删除与大溪人口无关的数据,在修改前的教学中是这样出现的:

1953年6月30日,境内总人口53240人。

1964年6月30日,境内总人口68393人。

1982年7月1日,境内总人口91861人。

2000年11月1日,全镇总人口125572人。

2006年11月1日,全镇总人口142875人。

上述的人口资料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精确,真实性强。但是太精确的数据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会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大溪人口数据绘制人口增长图。只有简洁明了的数据,才有利于学生绘图,从而进一步分析人口变化规律。

因此在修改后的教学中这样出现:

年份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2000年

2006年

总人口

5.3万人

6.8万人

9.2万人

12.6万人

14.3万人

 

 

 

3、选择恰当时机,开展活动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需把握好时机。讨论前详细说明活动规则,这是必不可少的。在活动前还需做些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准备、知识的铺垫和方法的指导。其中知识和方法是隐性的东西,是最难把握的。

在修改前的教学中,活动题的任务是估计大溪的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的数值,并得出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但是现实中,学生面对大溪发展历史资料,非常茫然,不知怎么做。这就说明活动的时机没成熟,学生缺少方法的指导,活动时毫无头绪。

于是在修改后的教学中,把活动题的目标改为让学生运用人口容量影响因素去分析大溪人口。也就是在活动前先让学生得出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给学生一定的框架。同时活动时又借鉴书本14页的活动题,这样的活动才有效。

总之,教学环节的修改是无止境的,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我们都要不断修改。修改的原则是以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教学主题,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习能力,以最终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地理课堂上“欣赏”诗词歌赋 一节独出心裁的复习课    下一篇:师生角色互换的感觉真奇妙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