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通俗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背景下“通俗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倪蔚蔚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迅猛发展,通俗音乐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起来,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同学们边走边唱着阿杜、周杰伦、刘欢等演唱的歌曲,出现追求流行音乐的现象,有的学生还成为他们的“追星族”,而有的同学还对我说“老师,您能教点课外的歌曲吗?”这祈求的语气意味着同学们对通俗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音乐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还得由课本延伸出来,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课堂中来。那么为什么把通俗音乐引进来?什么样的通俗音乐能引进来?怎样把通俗音乐引进课堂?这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深思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传统的教育不适应新世纪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更新观念。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下面从教材、教师、教法谈谈传统的音乐教育。

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音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仅仅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传统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把通俗音乐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给我们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大多数教师主要接受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没有学习通俗唱法,更没有认真仔细地研究通俗音乐。有的教师认为通俗音乐艺术性不强,演唱方法简单且不规范,在教学中不提倡通俗音乐,甚至有的教师鄙视流行音乐,坚决不允许学生唱流行歌曲,不准他们进入课堂。这种以教师为口令的教育严禁通俗音乐在学校传播,制郁着学校音乐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民族、美声两种唱法,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技能,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整个课堂只是老师在“唱”。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学生参与,没有学生实践活动,因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情感体验,没有体现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这种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沉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改的发展,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优秀的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

 

二、通俗音乐存在适合中学音乐课堂的因素。

音乐艺术不断繁荣,通俗音乐演唱和表演形式日趋多样化、大众化,逐渐成熟并显示出它的魅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民族音乐上,通俗音乐也存在适合中学音乐课堂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里所谓的通俗音乐是指一部分流行歌曲、影视歌曲、通俗器乐曲、爵士音乐和摇滚音乐等。通俗音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歌词简单,语言生动形象,直白表达情感,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歌曲《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祝你平安》、《永远是朋友》等歌曲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唱出了同学们的心声,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2、通俗歌曲音域窄,旋律简单,易传唱。通俗唱法以青少年为中心,真声为主,比较简单,容易学,一般学习几个月就可以登台演唱,不必追求民族、美声那样高难度的演唱技巧,为同学们学习歌唱提供了捷径可走,演唱歌曲指明了方向,是学生首选的演唱方法。

3、通俗音乐风格多种多样,如:轻柔自然的、说唱叙事的、民谣风格的、高亢有力的、进行曲式的等。为同学们学习音乐、追求个性的音乐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表现音乐提供了平台,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最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表现和创造音乐。

4、通俗音乐娱乐性强。将有益于学生的通俗音乐引入课堂,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律动感,学生从经常的表演实践中获得表演经验。

三、有机地将通俗音乐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

通俗音乐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将通俗音乐有机的渗透到我们的音乐课堂中,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1、通俗音乐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

由于通俗音乐还不成熟,音乐创作水平不高,商业味道浓,娱乐性强,流行歌曲大多是成人诉说自白情爱的爱情歌曲,而有的通俗音乐只是在烘托一种气氛,本身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适应身心健康发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如:《愚公移山》、《父亲》、《大中国》、《永远是朋友》、《一封家书》、《从头再来》等。让同学们从音乐中体验情感,生活中增进友谊,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树立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远大抱负。

2、通俗音乐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认识发展水平。

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对音乐感觉、感知、思维、情感逐渐形成。音乐教学应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歌曲,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朋友》、《红旗飘飘》、《中学时代》、《母亲》等。而不是个别同学唱的《单身情歌》、《知心爱人》、《纤夫的爱》等歌曲,他们过早的将“情”“爱”挂在嘴边,把蒙胧的爱意散发出来,与学习混为一谈,必将会影响自己的学业,甚至误了自己的前程。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3、通俗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较容易演唱的歌曲。而不能像有的同学那样拉长脖子使劲喊《青藏高原》、《西部放歌》,结果嗓子变坏了,自己非常难受,歌声也难听,情感也没有表达出来。对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的而又喜欢的好歌曲,要给学生多听,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4、通俗音乐要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

法国费提斯说:“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这揭示出音乐艺术性的本质。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理解音乐,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从中受到启发。例如:刘欢深情演唱的《从头再来》是一首反映工人下岗后重新振作起来,希望人们努力工作;教师分析当前的就业问题,社会需要以知识、技能和创新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教育学生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通俗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我们在选择通俗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音乐在立意、情景、音韵、曲调、配器、伴奏等能增强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例如:欣赏《青藏高原》,高亢嘹亮的唱腔,“呀啦索”给人们听觉上的美感,仿佛把学生带到纯净、圣洁的雪域高原,看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长调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期盼和无限眷恋,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安康。因此,音乐课中的通俗音乐应具有审美因素,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

通俗音乐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是以回避或排斥的态度,那么音乐教育将是一轮残缺的月,永远都不会圆。因此,让通俗音乐走进我们的课堂和校园,势在必行。在此,我希望同各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共同探讨新课程,尽自己的一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曲“尽”还须探幽 ——浅谈音乐实践中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下一篇:为音乐教学目标“导航”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