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在科学教学中尝试探究式学习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它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一说到探究式学习,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交流等步骤。尽管可以强调说不一定包括上述所有环节,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学习行为的一种新的改变。探究式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将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课前设计好探究环节。
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我们要注意了解儿童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例如:《我看到了什么》这是三年级“科学”的起始课,学生所面对的教师和课程都是新的。对科学教师和科学教材,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能否利用孩子们的好奇,激发其探究的愿望,开展探究活动呢?为此,我对该课的教材和教学作出了适度的调整,增加了 “看教室内外的物体;看自己同学;观察盆栽植物”的活动。这样,通过描述教室内外的物体;描述自己的同学;描述盆栽植物,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在“盆景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有顺序观察的意识,然后探究如何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描述教室内外的物体;描述自己的同学;描述盆栽植物是观察、描述一棵真正的大树的良好铺垫,有了前面环节作基础,才能使描述一棵真正的大树的探究活动有效开展下去。又如:我在上《观察我们的身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带上红领巾、穿上有拉链的衣服来上课。在探究人体为什么要左右对称时,我让学生做这样的游戏:分别用一只手和两只手系红领巾,分别用一只手和两只手拉拉链,体会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深刻领会到了人体左右对称的优越性。这样的探究环节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可以既做到有效探究,又节约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再如:一位老师上《淀粉的踪迹》一课,学生在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第一环节,先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食物(学生自带了小片的香蕉、苹果、马铃薯、馒头等等),第二环节,猜测这些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把认为含有淀粉的食物放在一堆,不含淀粉的食物放在另一堆,第三环节,用碘酒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带材料、自己猜测,自己尝试,探究其中的奥秘,最终通过自己的实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这样的设计环节,有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课堂上把握好引导。
   课前设计好的探究环节,有时也不是万能的,在很多时候是要出差错的,因为学生的思
路有时并不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这时,就需要教师作好引导工作,使教学过程朝着有利于探究的方向发展,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发展,二是直接引导到教师的预先设计上来。例如:我在上《观察我们的身体》一课时,提问:你想研究自己身体的哪一部分?我让同学小组讨论,同学们讨论后提出了许多许多的问题,如:人的头发是怎样的?肋骨是怎样的,有多少根?身体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身体里面有什么?等等。然后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并提出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学生们兴致高涨,自己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答案。又如:《奇妙的指纹》一课,学生取好指纹后,我问同学:还想研究指纹的哪些问题?学生提了好多问题,如:(1)指纹有多少圈?(2)指纹由什么组成?(3)指纹有几种形状?(4)长大了指纹还一样吗?……显然,问题(2)和问题(4)在课堂上是无法探究成功的,不存在探究的条件。这时,我让学生在问题(1)和问题(3)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直接引导到教师的预先设想中来。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
三、活动时分发好材料。
材料的分发要适时,分发早了或分发晚了,都会影响探究活动的开展、整堂课的流畅性以及时间的充分利用。例如:《蜗牛》一课,让学生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时,我先让学生小组商量自己小组将探究蜗牛在哪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学生通过讨论,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有的想在小木棒上观察,有的想把蜗牛放在棉线上观察,有的想在玻璃上观察,甚至有的想在刀刃上观察蜗牛的爬行,等等。这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棒、棉线、玻璃、菜刀等分发给需要的小组,同学们就津津有味地探究起来了。从而避免了上课前就在实验桌上提供好各种材料所带来的分散学生注意力以及探究时目标不专一(小组内有的想尝试用棉线,有的想用玻璃观察等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又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上课前,讲台前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水瓶。开始上课了,教师并没有事先把瓶子分发到每一个小组那去。而是拿起了其中的2瓶水(一大一小),问:猜一猜,这2 个瓶中,哪个放的水多,哪个放的水少?通过猜测,出现了3种案:1号瓶子多;2 号瓶子多;一样多。这时,教师利用学生急于想拿到材料,弄个究竟的想法,再请每一组的实验员上来领取材料(水槽和瓶子),然后在小组内开始探究2个瓶内水的多少。学生由于自己作出了猜测,急切想知道水的多少,所以探究的兴趣特别浓厚。试想,如果早就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上材料,教师让学生比较手中2瓶水的多少时,看桌上材料的同学多呢,还是看教师手中的多?教师的话又有谁会注意听呢?相反,在认真听讲,并作出猜测后,再拿回材料进行观察,探究的兴趣又何其浓烈呢!?
因此,我认为材料的分发,除了常用的在课前准备时提供好材料以外,更主要的还是要审时度势,可以在活动需要时分发,或者在作出猜测、提出假设后再分发材料,以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四、把握好探究的重点。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不必追求科学家探究的水平,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具体说来,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在科学教学中尝试探究式学习,就一定能克服目前存在的不足,一定
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求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合作中得到主动的发展,迸发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火花。这样,一代具有科学素养的小公民必将在新世纪中诞生!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04
2、   乌美娜   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0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提一个真问题 - 科学起始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科学课中课堂氛围的营造与调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