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立足科学探究 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谢斌能 大朗镇鸣凤小学

【内容摘要】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中心内容,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认识什么是科学的本质。没有探究的课堂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课堂。但是,要怎样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才能既使学生习得方法,又使学生快乐学习,自主探究呢?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具体阐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探究中培养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培养爱自然、爱生命的价值观。

关键词】 科学探究   快乐课堂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中心内容,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认识什么是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没有探究的课堂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课堂。但是,要怎样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才能既使学生习得方法,又使学生快乐学习,自主探究呢?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问题是产生探究欲望的根源。学生有了问题,就有可能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才能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光的传播》时,学生问:“为什么潜望镜可以看到水面上的景物?”我并没有立即解答这个问题,而是让他们先猜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再利用教材配套的实验材料进行组装探究验证之前的猜想,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又如:在五年级下册《地球》这课里,书本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要解决这个问题,亲身探究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可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了结论非常高兴,他们说:“科学原来那么有趣,可以这样来解决问题的!”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何愁学生不积极主动思考呢!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太阳系》一课时,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太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弄明白太阳系的组成和太阳八大行星的有关知识是很必要的。在教学此课时,可利用视频、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深入浅出进行教学,通过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探究中培养探索精神。

     好奇心是对一些事物表示特别注意的情绪,喜欢探究未知事物的心理状态。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法国科学院从事“动手做”探究式学习研究的科学家LAMAP制定了10项描述其过程的准则,其中说到:“要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的某一件物品,某一种自然现象,或考察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某一件事,鼓励孩子提问。勒德曼教授曾说:“什么是科学家?首先是会问‘为什么’的人,要十分爱护儿童的好奇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热衷于探究,是科学家的基本性格组成,也是儿童的天性。

    那如何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呢?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去认识新领域,让学生在探究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认真组织每一堂课的起始教学,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让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三年级科学上册中的前言部分,认真挖掘其中的内涵,就能上成一堂很好的科学起始教学课。前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笔者从小就有许多问题:笔者的小玩具为什么会叫?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灯泡为什么会发光?太阳公公为什么早晨从东方‘起床’,晚上到西方去‘睡觉’?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小树为什么春天发芽秋天落叶?鸡为什么会生蛋?小兔为什么会生小宝宝?笔者为什么要呼吸、吃饭,还会不断长大?笔者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飞机为什么会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轮船为什么会像鱼儿一样在海里游?针对这些 “为什么”,教师在课前去认真寻找有关的的科普录像、图文资料,然后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变幻神奇的世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从科学课教学出发,就有利于推动学生提高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更有利于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探究活动。每上完一节课后,都要根据实际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探究科学知识,引领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已有的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或者是只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如在学习了《今天的天气》一课后,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笔者是这样设计方案的:你想知道一周的天气情况吗?你想知道一周的天气变化有什么规律吗?那就请你按照下面的过程进行课外探究吧:①按照描述天气情况的内容要求,制作一个表格,然后用这个表格来观察和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②从云量上分析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③从风向和风力方面分析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④把观察到的数据分析一下,你就会得出一周的天气变化规律;⑤在班级中交流自己的收获。正是有了好奇心,学生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才会快乐。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没有想象,没有猜想,就没有新的认识、新的技术。但是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还是要以科学探究出来的数据来作证,不然就只能说是“纸上谈兵”。有了大胆的想象,并通过科学地探究,最后通过分析数据,才会产生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有了这样的想法,再通过周密的部署,并带着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去付诸行动,必将收获丰硕的果实。如在教学《植物的茎》时,我课外布置孩子选择小树的树枝来进行“筛管运输养料”的观察实验。于是孩子从选择实验对象到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树皮里有运输养料的细管,把树皮割断,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地方就膨大起来,大家都明白这个瘤子一样的东西里面是养分。一次六年级的一位小女孩发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她主动走过去处理了一下,事后发现还在滴水。后来这个女孩在学校里做了大胆的猜想:若学校里的教学楼所有洗手间的水龙头都没有关紧,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经她调查研究,得出了一组惊人地数据。倘若那个女孩没有这个大胆的猜想,她就不可能有探究的举动。

     李政道曾说:“做学问。要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是很重视从“疑”中学习的。著名的《论语》一书记载了2000多年以前孔子和他学生之间的对话,大多是学生提出问题,孔子予以回答。这个传统是应该很好的保持和发扬的。有了质疑,才有问题,有问题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才会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大的动力,是人们科学态度的重要体现。学生大胆地想象,有了“金点子”并且通过探究、观察、比较和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2011年6月11日至12日,我校一位同学的作品《家电能量控制演示器》荣获第九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一等奖”,他就是通过科学探究,并有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才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四、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培养爱自然、爱生命的价值观。

     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科学大课堂,教师要激发孩子对生命宇宙奥秘的探究兴趣。人是自然之子,热爱、亲近大自然,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鸟禽兽、山川河流、风霜雨雪都在对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发出声声呼唤。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播下科学意识的种子,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学习五年级《种子和幼苗》一课时,让学生利用学校开辟的16块菜地去探究、去观察、记录、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整理资料。让他们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通过种植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让学生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得出: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还要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学到了知识,看到一颗种子从发芽到长大的全过程,从而体验生命的宝贵,懂得珍爱生命,爱护自己和别人。

     科学探究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学生学习六年级《珍贵的淡水》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学生通过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通过探究学习,知道了水的珍贵,淡水资源越来越少,教育人们要节约用水,人们要保护水资源。

     学生学习六年级《宝贵的耕地》、《保护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宝库》时,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还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积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知道耕地资源非常匮乏。中国人均耕地为0.095公顷,还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们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3%的人口,可见土地资源多么珍贵!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能源矿产的形成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目前已探明的能源矿产非常有限,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矿产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造成了能源矿产日益减少与人们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

     不难看出,能源矿产很快就会被人类开发完,能源危机正威胁着人类。虽然海洋是一个巨大宝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藏,但也会有用完的一天,所以需要人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科学探究能让学生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必须掌握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学习五年级《卵生和胎生》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学校动物园的管理员,了解到: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书本上还介绍了生物繁殖新技术克隆,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他们将会了解到很多精彩的事情。

     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发现了大自然的奥妙之处,感受到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0年12月印刷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0年12月印刷

    3、韦钰主编  《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4、张才生主编 《科学》杂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年1月至5月出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情系弱势群体 奏响高效课堂旋律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下一篇:提高探究有效性彰显探究魅力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