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创造的种子 市教育学会获奖论文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场共同探索《认识磁铁》的实践

内容摘要:

带着孩子们对磁性的质疑,我组织了探索活动《认识磁铁》。在环节设计上我打破以往老师讲孩子听的模式,注重让孩子联系实际,在“玩”中去认识磁铁,在相互交流中发现磁力。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突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活动中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做平等的探索者,一起学习并寻找答案,孩子们通过亲自操作,萌发了更深入的探索,学会了利用磁性原理解决问题…… 关键字:兴趣、探索孩子天生造就一个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和兴趣,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做出一些在成人看来是违反常规的事情。这段时间,经常看到孩子们摆弄着磁性黑板上的铁条,我一直觉得很好奇。一天,磁性黑板上的铁条突然少了好几根,问孩子们,都说没有看见。会是谁拿走的呢?私自拿走铁条干什么呢?这种事情在班里还真没发生过。下午,李嘉文的爷爷来接孩子时悄悄地告诉我:“孩子昨天把幼儿园的铁条拿回家了,我们批评他不应该拿幼儿园的东西,他也知道错了。老师,你也别再责怪他了。”第二天,我悄悄地问李嘉文:“你喜欢玩铁条吗?”李嘉文说:“不是。”“那你能否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会把铁条带回家呢?” 李嘉文不好意思的低下头,红着脸说:“上次我看见你把铁条放在图片上,图片就吸在黑板上,不会掉下来,我觉得很奇怪,就把铁条带回家了,想看看这个铁条还能吸住哪些东西。我准备玩过后就送回来,并没有真的要拿走。”难怪孩子们近期总是喜欢摆弄铁条。虽然这次李嘉文违反常规把东西带回家,但孩子的动机是好的。我想:这也是我工作的一个失误,没有让孩子学会和老师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没有深入了解孩子们内心的求知需求。上课时,我把磁性黑板上的图片揭开,让孩子们找一些东西放在黑板上试一试,经过孩子们自己试验、讨论,孩子们得出结论:只要是铁的东西都能吸在黑板上,原来这块黑板是有磁性的,孩子们会心的笑了。为了引导和满足孩子们求知欲望,我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探索区”在这个区角我摆放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磁铁,另外我又为孩子们准备了大小不同的各种材料,一部分是铁制品:如去尖的螺丝、铁钉,回形针、别针等,一部分是塑料积木、纸板、木条、泡沫、棉花等,在保证幼儿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在“探索区”任意的摆弄,给孩子们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孩子们对这些材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晓晓跑来对我说:“老师,我发现磁铁隔着纸板也能吸住东西”“是啊,为什么呢?”周围的孩子也随声附和,睁大眼睛好奇地望着我。孩子们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表现出的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感动了我,一个活动方案在我脑海中产生了。我着手准备材料,引导孩子参与探究活动《认识磁铁》。活动开始,我首先向孩子们提出问题:“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的孩子们说:“只要是铁的东西,磁铁都能吸住。”有的说:“用磁铁能很快能把铁的东西找出来。”有的说:“我发现隔着纸板磁铁也能吸住铁”等等。由于在活动区活动,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所以孩子们发言积极踊跃。我接着问孩子们:“刚才你们说磁铁能隔着纸板吸住铁,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看看是什么?”我为孩子准备了几种厚薄不同的塑料板、木板、纸板、泡沫板、磨边玻璃等材料,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面前的板子。我继续问:“隔着这些材料,磁铁还能吸住物体嘛?你们试一试?” 孩子带着问题开始动手操作,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样都是隔着纸板、泡沫板,为什么有的能吸住东西,有的却不能吸住?”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隔着厚的板不容易吸住物体,而隔着薄一些的板,就比较容易吸住物体。我又进一步的引导:“你们有办法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或是移动吗?”孩子们的操作更积极了。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调动幼儿更多地注意观察磁铁的各种有趣现象,并建议幼儿可以相互交换材料继续探索。然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轮流介绍并演示自己发现的有趣现象,在幼儿讲解不清楚时,我再做必要的提示和帮助。孩子们围绕着前面发现的各种有趣现象,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最后环节,我让孩子们开动脑筋,深入探索。我利用第二环节中的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了各种背景及相关物体,并提供了铁制品,非铁制品、剪刀、透明胶等辅助材料,启发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制作和创造。利用磁性原理使鸽子在天空中飞,小鱼在水中游、汽车在路上行驶、小乌龟在草地上爬……孩子们的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锻炼。在活动中,孩子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两块磁铁在一起有时能吸住,有时却不能吸住?” “老师,是不是磁铁只能吸住铁的东西?” 孩子们对自己的新发现是那么地惊喜,但我却陷入了沉思,这可是我没想到啊,其中的原理我一下子也不能说清楚。在肯定孩子们的发现的同时,我如实地对孩子们说:“这些问题老师现在也说不清,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去寻找答案,明天再带着找到的答案一起交流,好吗?” “好!”孩子们是那么的善解人意。带着问题,我开始重新准备了。第二天孩子们和我又一起积极的、快乐地投入到讨论中。孩子们各自带来了自己得到的答案:磁铁有南北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看着孩子们一张张自信、满足的笑脸,我陶醉了。也许孩子们只是对其中的原理一知半解,但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寻求、探索中得到的快乐和满足,增长了知识。有位孩子在和父母一起查找的过程中,得知磁铁的发现和应用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他无比自豪地说:“老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他的发言赢来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创造的种子。在我与孩子们这次共同的经历中给了我太多的感触和惊喜,孩子们让我重新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我体验到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孩子们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感谢孩子们,让我进一步领会教育的真谛,我只能把更好的教学活动带给孩子们,并在以后的教育中,真正“以儿童为本”,给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任其自由展翅,翱翔…… 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德育在我班 德育论文赛获奖论文    下一篇:让自然角成为幼儿成长的乐园 市教育学会获奖论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