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会员上传)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2百家争鸣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即老聃,姓,名耳,春秋楚国人。道家思想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 政治: 主“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思想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一、老子  孔子  儒家的创始人,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教。整理古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①“仁”,爱人,关心和爱护他人②要“克己复礼”。               ③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二、孔子和儒家学说颜回孔子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代表作:《论语》影响: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国人,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孔子。教学法教学态度学习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有朋自远来,子坦荡荡,己所不欲,三人行,三军可夺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亦乐乎。小人。勿人。必有我师焉。匹夫不可夺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说孔子的名言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学院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二、孔子和儒家学说三、百家争鸣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请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兼爱非攻尚贤    墨家的主 1.“兼爱”“非攻”2.用贤才4 战国子-儒家继承者 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今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在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母三迁。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母,择邻处”之说。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著作有《子》。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16实行“仁政”思想提出“民贵轻”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为轻” 。材料反映了子的什么思想?子曰:“省刑罚、薄税敛”。阅读下列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会员上传)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16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