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8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9课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见文言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语言准确的特点。4、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难点1.积累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知识小窗1.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博学能文,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陶渊明长诗文辞,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园生活、乐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2.本文大约写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晋太元中(jìn) 缘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8
上一篇: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下一篇: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