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32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960赵匡胤开封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影视《包青天》包拯(金超群饰)宋朝官帽——长翅帽相传,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朝臣窃窃私语,发明了此帽。观察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宋太祖同学那么聪明,不知想了多少夜晚,想出了一个万全之计。二、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宋太祖是怎样解决的?他用什么方法扭转了这种被动局面?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2、政治方面:(1)在中央: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2)在地方:任用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设通判,分知州权力行政权-----------知州监督权----------通判中央集权财政权---------转运使3、经济方面(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2)、地方设置转运使三步走策略:1、收精兵2、夺其权3、制钱谷“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调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增设多职(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利在地方——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通判,牵制知州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VS唐朝武将宋代文臣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退将诗》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谚语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Q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原因: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1、文臣统兵,武将受限措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三、重文轻武的政策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措施:三、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取士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科举制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5、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武举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武将过于受到限制,影响战场上的临阵指挥,导致北宋对外战争屡败。连连看:请把相关措施和对应的弊端连起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32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20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北宋的政治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