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课件36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如下: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法国——1960年2月13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邓稼先杨振宁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作品,积累重点字词二、学习作者精选生活片段,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三、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作者作品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鲍尔奖。背景探寻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多年同学,有着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93?年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另一位科学家的评传。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以中华儿千年文化为背量,以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了祖国的强盛,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最危险的岗位上。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科学家。 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人物传记的特点有两个:真实和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预习检测一元勋奠基选聘谣言背诵昼夜昆仑挚友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夐开拓署名彷徨(xūn)(diàn)(pìn)(yáo)(zhòu)(sòng)(kūn)(zhì)(xiǎn)(cuì)(yù)(rú)(xiè)(kuì)(máng)(xióng)(pánghuáng)(shǔ)(tuò)【当之无愧】【可歌可泣】【鲜为人知】【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很少有人知道。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借以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半用于形容人的伟大。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理?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4.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是什么?6.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地点是哪里?(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美国,普渡大学)(1986年,直肠癌)(奥本海默)(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预习检测2(古罗布泊)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2.文中的小标题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提示一、整体感知全文共分为哪几个部分?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1-9):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10-18):简要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及贡献。肯定了他的“‘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第三部分(19-29)把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高尚品质。第四部分(30-33)写作所作为中国人,能自主创造出原子弹为好友。邓稼先能成就伟大事业而激动自豪。第五部分(34-39)从工作环境,难度,态度等方面表现了邓稼先坚强的意志

 

邓稼先课件36
上一篇:邓稼先课件33    下一篇: 邓稼先课件38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