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短文两篇练习题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单选题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pān)惟吾德馨(xīn)B.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无案牍(dú)之劳形C.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ái)清涟而不妖D.谈笑有鸿儒(rú)陶后鲜(xiān)有闻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濯清涟而不妖(艳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气)B.惟吾德馨(指德行美好)无案牍之劳形(指官府文书)C.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渎玩弄)D.不蔓不枝(枝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B.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C.《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著有《刘梦得文集》。D.《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5.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说明陋室不陋。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运用排比句式,借花喻人,点明三种花各自象征的人群。同时用菊和牡丹进行衬托,突出了莲“君子”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D.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有正衬、反衬之分。《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正衬。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言文中称谓语非常丰富。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夫妇之间的爱称。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B.《爱莲说》的作者是南宋哲学家周敦颐,“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C.“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这是作家杨绛在《老王》中的感慨。D.《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铭》一文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B.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C.《爱莲说》作者用牡丹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菊花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D.《爱莲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9.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丝竹之乱耳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何陋之有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0.下面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B.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出了莲花的超凡脱俗。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D.作者写牡丹的目的是以之正面衬托莲的高洁素雅。1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益”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获益匪浅B.延年益寿C.日益发达D.良师益友二、材料题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徳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短文两篇练习题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练习    下一篇: 陋室铭同步练习1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