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29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25河中石兽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2课时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文中的哲理。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和部分词汇的含义,理解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定位朗读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第1课时1.了解本课相关常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一、导入新课1.诵诗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齐读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这首诗中,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少壮工夫老始成”;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不能只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还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文学家纪昀的笔记小说《河中石兽》,相信同学们学完之后,对此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板书文题)2.了解常识。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参见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作品简介。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作的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也折射出封建社会晚期的腐朽和黑暗。《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设计意图】诵读古诗,打开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思考,自然导入课文,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质疑问难,领悟事理做铺垫。二、朗读课文,疏通大意1.读准字音。(1)批注字音。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将生字拼音批注在课文中。(2)自由朗读。师: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自己读给自己听。(3)轮流朗读。师: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三人分段轮读课文,一人听读点评。2.读准节奏。(1)标注节奏。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在课文中标注朗读节奏。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练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要求读得声音响亮,字正腔圆。(3)学生齐读课文。3.疏通文意。生理解课下注释,师指导方法。①古文多是单音节词,可利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如:“物理”指事物的道理、规律。②成语中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的特点。古文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敲古文中相对应字的含义。如:“一老河兵闻之”与成语“闻所未闻”“闻鸡起舞”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师: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和本课“句段精析”栏目,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自己疏通大意,记录疑难。(生自主理解,勾画出疑难词、句。生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再师生共同解答)预设疑难词: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曳铁钯(曳:拖)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是非木杮(是:代词,这)湮于沙上(湮:埋没)盖石性坚重(盖:因为,原因是)但知其一(但:仅,只)疑难句: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尔辈不能究物理。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2)学生翻译课文。(生解决了疑难词、句后自主疏通文意,然后分三个小组依次翻译课文,师点评)提示:全文译文参见本课“句段精析”栏目4.读出感情。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中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以及文章的大意。接下来我们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朗读。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注意相应的语气、语调,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文言文中虚词能传情达意,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虚词在不同语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本文最后一句中的“矣”表示感叹,“欤”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29
上一篇:《河中石兽》教案34    下一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31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