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33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百家争鸣第8课主要观点:1、一切事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2、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辩证的思想《老子》也称为《道德经》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一、老子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孔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①核心思想:②政治主张:③反对①创办私学,有教无类;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总结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语》儒家学派孔子像夫子档案:“仁”以德治国苛政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孔子第二单元思想主张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得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马棚失火仁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思想主张②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孔子路过泰山一侧,有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孔子派遣子路去问讯。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苛政猛于虎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教育成就②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伟大的教育家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墨家道家儒家法家三、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墨子》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子及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互伐兼并、残害生命。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人物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思想主张墨子《墨子》书影孟子主张:1、2、3、宣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庄子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主张重视人的天性,顺其自然。庄子说,放开四足自由奔跑是牛马的天性,给牛穿上鼻环,给马套上笼头,这是违背自然的行为。主张:①主张“法治”②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法家思想最能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商鞅变法各诸侯国变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思想文化空前发展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牛耕和铁器的推广诸子百家思想争鸣诸子百家主要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其中有三个学派提到“治”,他们提出的“治”各是什么呢?以德治国无为而治以法治国儒家:道家:法家: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影响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C.孟子D.墨子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A.《春秋》B.《尚书》C.《论语》D.《诗经》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孟子C.荀子 D.墨子4.孔子生活在()A.春秋晚期B.战国初期C.春秋早期D.战国晚期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A.《道德经》B.《孙子兵法》C.《韩非子》D.《论语》6.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33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32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3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