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百家争鸣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对立中相互辩驳与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重点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过程与方法:通过随堂讨论、分组活动等形式,发挥主动性,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联系起来,启发大家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教学难点: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解决难点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各派主张,再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归纳、概括出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教具准备:各派思想观点。教学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指导学法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集备)目标解读,以标导航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预习检测,以测促学检查《能力与测试》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导入新课: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的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知识模块一老子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第1题。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知识模块二孔子和儒家学说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第2题。2.请你写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知识模块三百家争鸣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第3—4题。3.阅读《百家争鸣》子目,完下成列表格。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或名言主要思想儒家孟子《孟子》“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可持续利用道家庄子《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法家韩非《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4.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效检测,以练达标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请问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核心是(A)A.“仁”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法治”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C)A.提出“仁”的学说B.提出“为政以德”C.创办私学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3.下列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B)①因材施教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③温故而知新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4.“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C)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下列哪一主张是出自孟子的著作(B)A.因材施教B.轻徭薄赋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1.本节课的收获:儒家的以德治国、施行仁政,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巩固统治,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利益的保障同样需要法制建设。所以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不应互相排斥,它们都是我国现行的主要国策。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能力与测试》中的选择题和主观题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学生答: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代表作:《道德经》。学生答:政治主张:核心思想“仁”,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成就:A.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B.注意因材施教。C.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D.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E.编成《春秋》。学生答:原因:(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并且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2)一批士人四处游学、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因此形成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百家争鸣教案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下一篇: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