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19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前提问: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第12课新文化运动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材料:辛亥革命的影响,民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得民资资产阶级力量有一定的增长,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屡受挫折,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新的斗争。袁世凯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民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③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禁锢思想发展。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时间:1915年标志:《青年杂志》的创刊(后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4.重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蔡元培北京大学红楼(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束缚人身和思想自由。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科学DemocracyScience(德先生)(赛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陈独秀《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陈独秀旧观念重形式难理解新思想重内容好理解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同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2.意义“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毛泽东《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①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进行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②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宣传和铺垫。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片面性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倡导文学革命启示背景CCCBAC(1)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新文化运动;说出理由即可(3)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19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17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2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