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上册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训练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2.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3.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4.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5.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这标志着A.全面内战爆发B.战略进攻开始C.战略决战到来D.渡江战役开始()6.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阶段的战役示意图,对该阶段战略态势归纳正确的是/A.转战陕北、指挥若定B.千里跃进、战略反攻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D.千里渡江、摧枯拉朽()7.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其领导人是A.毛泽东、彭德怀B.陈毅、粟裕C.刘伯承、邓小平D.贺龙、林彪()8.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A.解放军作战勇敢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C.民众的大力支援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9.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A.张学良B.佟麟阁C.李宗仁D.傅作义()10.观察下边的战役态势,它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A.辽沈战役B.渡江战役C.平津战役D.淮海战役()11.“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材料中“打到外线去”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是A.东北解放军B.刘邓大军C.中原解放军D.华北解放军()12.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得知某战役胜利的消息时,欣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13.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①中华民国的建立②五四运动的爆发③日军大屠杀④蒋家王朝的覆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14.“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B.解放战争的进程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D.解放战争的影响()15.下图是解放区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改革。这场运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人力和物力基础。这场土地改革依据的法律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B.《中国土地法大纲》C.《中华民国临时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6.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为此解放区颁布了A.《天朝田亩制度》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国土地法大纲》()17.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一运动A.使全国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B.彻底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C.巩固了抗日战争以来的民族统一战线D.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18.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训练
上一篇: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练习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1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