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解“独”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孔令广电话:0537—5510111 邮编:273512《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敦颐托物言的名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先生以莲花自喻,将自己比作出淤泥而不染的子,并文章结尾委婉的表达出 “莲之爱,同予者人”感叹。同时,文中也指出:“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查阅有关资料,大都说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敦颐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独独爱菊都表明了主人公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讲到此,似乎完成了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务。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充分考虑两人的生活态度及生活经历,还远不至此。首先,让我们探访一下两人的生活轨迹。敦颐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一生官职低微,从分宁(修水)主簿,到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宁初知郴州,擢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胸怀洒脱,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是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北宋学者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取名而锐求,薄徼福而厚得民,菲奉身而及茕嫠,陋希世而尚友千古。”(《宋史·敦颐传》)陶渊明生活在政治极为黑暗、腐朽的晋、宋易代之际。年轻时,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希望有一番作为。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三九三)至晋安帝义元年(四0五),在这十三年中,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裕幕下镇军参军 、泽令。但他性格正直介,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是辞官而去。可每次都是由生活所迫,不得不又回到了污浊的官场。最后一次从泽令上辞职,毅然决然的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活。“种豆南山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游哉悠哉的隐居生活。知人论世,,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相似,同是主“实外儒而内道”,具有“儒道互补”的思想倾向,他们也都是在从政不可得时转向对自己事业的追求,都是遵循儒教归隐精神的,而非消极逃避人世的隐居。《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一个“独”字,寄托了作者对陶氏这位

 

《爱莲说》解“独”
上一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2导学案    下一篇: 《爱莲说》说课稿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