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主题班会教案

三月三主题班会教案

所属栏目: 主题班会教案  更新时间:04-11 点击次数:
初中 教 师 网。欢迎访问9 1 0w.n et

  三月三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壮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地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壮族三月三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珍贵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民

  族文化。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壮族三月三的歌曲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壮族三月三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内涵,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传统节日。

  (1)三月三的起源:

  三月三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是与伏羲氏有关。相传,伏羲氏在洛阳河南岸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后来因为洪水泛滥,他率领部落迁徙到黄诃之滨。在迁徙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女娲氏,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他们在黄河畔生活了很久,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后来,伏羲氏在一次打猎中不幸遇难,女娲氏悲痛欲绝,她把伏羲氏的尸体埋在了黄河边上,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祠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去祭拜他。后人为了纪念伏羲氏和女娲氏的贡献和爱情故事,就把这一天定为上已节。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已节起源于周代,起初是一种巫教活动,即通过水滨祭祀、沐浴活动,除灾祛邪、折求生育。汉代以后,上已节虽然仍有祛邪求育的活动,但增添了贵族炫报财富和游春娱乐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已节改为三月三日,娱乐活动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如踏青、游春、划龙舟、打秋千等,斋戒沐浴、除灾祛邪已退居其次,求育议式近乎消失。

  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已节是古代举行“拔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古代,每逢这天,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黄帝诞辰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已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总的来说,三月三的起源可能与伏羲氏、黄帝的诞辰以及古代的巫教活动有关,具体起源可能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月三的传统习俗: 抢花炮

  三月三的习俗之一是抢花炮。这是广西壮族人民自发组织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通过抢花炮来庆祝节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花炮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参与者可以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这个习俗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广西壮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之一。

  莽菜煮鸡蛋

  荠菜煮鸡蛋是农历三月三的习俗。荠菜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是春天的美味佳肴。荠菜被人们视为春天的象征,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煮鸡蛋则象征着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幸福。所以,荠菜煮鸡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统活动。它寓意着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新生活的期盼。通过这道传统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的习俗之一就是“五色糯米饭”。这是一种寓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美食。人们将五色糯米饭视为五谷丰登的象征,希望米饭能够带来好运。此外,五色糯米饭还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染红颜色。通过食用五色糯米饭,人们希望来年的生活充满吉祥和健康。

  放风筝

  我国南方地区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带走一年的病痛和烦恼。每年三月三,人们将风筝送上天空,让它们在春风中飞翔。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愉悦的活动,也是一种健康和放松心情的方式。

  对歌谈情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歌圩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喜欢击打铜鼓,这是他们传承下来的习俗。现在,广西的铜鼓已经演变成了各种形式,如高空抛绣球、滚铁环、跳芦笙等,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节日带来的乐趣。

  绣球传情

  绣球传情是三月三的习俗之一,人们在节前赶制精美的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绣球上连着一条绸带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绣球活动传承至今,是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一种重要习俗。

  撞彩蛋

  撞彩蛋是三月三的习俗之一,人们用各种颜料将鸡蛋染成彩色,其中大部分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通过碰彩蛋,人们传递出了爱情的喜庆和美好。这一习俗如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拔楔

  三月三的习俗之一是修禊,即到水边嬉游。这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修禊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去灾病,修整身体。这个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敬畏和对祈福的期盼。修禊之后,人们还会在浴水中沐浴,并使用兰草洗身,以祈求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宁静。这个习俗也是传承古人的文化的一种方式。

  吃鸡尿藤

  广西北海人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类面制成的鸡丝藤面制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是为了纪念农历三月初三的轩辕黄帝。这种习俗来源于人们对轩辕黄帝的纪念和怀念。

  畔浴/泡温泉

  三月三的习俗之一是畔浴/泡温泉。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迎接新的一年。同时,畔浴/泡温泉也象征着清洁身体,在寒冬中保持健康。这个习俗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够沐浴在清洁的环境中,保持身体的健康。

  演壮戏

  三月三的习俗之一是演壮戏。壮戏是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主要流行于左江、右江流域,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之一。演壮戏不仅具有丰富的戏剧内容,也表达了对平安、丰收的祈愿。壮戏的演出常常包括唱、念、做和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展示了壮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演壮戏,人们可以感受到壮族人民热情豪迈的气质和精神追求。

  扫墓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也是祭祀高祺和祈福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他们会祭拜庙宇,给老妪建庙,表达尊敬之意,并将之称为“姐婆庙”或”姥婆庙”。此外,人们还会在龙母庙前拜祭蛇,表示对蛇的敬仰和崇拜之情。扫墓活动是人们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临水饮宴

  临水饮宴是三月三的习俗之一,人们在流觞时,将酒菜和茶具摆在案旁,进行宴饮和吟诗作赋。临水饮宴的举行,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美酒的品味和社交的愉悦,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这个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开始流行,到了宋代以后,临水饮宴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们的一种娱乐活动,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到了现代,临水饮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盛况,但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仍然深受人们喜爱和参与。

  互赠香草

  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可以驱除恶鬼,保护人们的身体。因此,人们会在三月三这一天互相赠送香草,以求祈福平安。

  要杂技

  三月三的习俗中,耍杂技是其中之一。在广西的某些农村,人们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举行耍杂技活动。这项活动是为了庆祝节日,也是展示人们智慧和才能的机会。人们会表演各种杂技节目,如变脸、舞蹈、武术表演等,以展示他们的技巧和勇气。耍杂技的目的是为了庆祝节日,同时也为了增加欢乐气氛。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赏桃花

  三月三的习俗之一就是赏挑花。因为挑花在这个时候最为茂盛,所以人们趁着春天踏青的时候,欣赏挑花的美丽。赏挑花不仅是一种愉悦的心情,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恩的表达。通过赏挑花,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品味到挑花的香甜和美好。所以,赏挑花成为了农历三月三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舞彩龙

  三月三的习俗之一是舞彩龙。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挂林市的一项重要习俗,人们在这一天会舞动五彩斑斓的龙灯,寓意祈福和庆祝节日。舞彩龙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对龙的崇拜和祈福的表达。这项活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人们通过舞彩龙来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吃蔫子粑粑

  三月三的习俗之一就是吃蔫子粑粑,它是传统江南地区的一种特色风俗。吃蔫子粑粑的目的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并祈求家人的健康和平安。蔫子粑粑是用蔫子制成的,用蔫子的汁水敲打米面、腊肉、香蒜等配料,然后蒸熟即可。吃蔫子粑粑的习俗是为了祈求家人的平安和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3)三月三的文化内涵:

  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个节日不仅是壮族人民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时刻,也是团结、友好、开放、包容精神的体现。三月三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人们娱乐和放松的方式。此外,三月三也是多民族的共同传统节日,除了壮族之外,侗仫佬、毛南等民族也有“三月三歌节”的传统。

  3.互动环节: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如知识问答、民族舞蹈模仿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壮族三月三的理解。

  4.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就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文化意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壮族三月三的重要性和民族文化的珍贵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解与展示: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壮族三月三有全面了解。

  2.互动与参与:通过互动游戏和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讨论与思考: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知识问答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并写一篇小短文介绍其特点和意义。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鼓励和肯定为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壮族三月三相关的道具,如绣球、壮锦等,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

初中 教 师 网。欢迎访问9 1 0w.n et
上一篇:清明节主题班会教案五    下一篇:我爱我班增强凝聚力主题班会教案
推荐资讯